货郎
货郎 前几日,从明水大街突然冒出一位六十来岁的山农,用电动车带了些面罗和原材料,炊帚、扫帚等在街道旁叫卖,他的身边围着几位七十来岁的大妈问这问那,触景生情,小时候那些街头叫卖的人和事飘在眼前,历历在目。我小时候,只要听到大门外有了“叮咚—叮咚”拨浪鼓的响声,就知道是卖货郎来了。卖货郎就是走街串巷、贩卖商品的小贩,多数货郎是挑担卖货,也有的是推个木把手推车。他们多半是中壮年男子,每当走进村口或大街小巷,放下货担,就手摇拨浪鼓,吆喝着“拿头发来换针使啊!”,或者“破布头烂套子,都来换我好哨子”,告诉胡同里的人们:我来卖货了。货郎的到来,最让孩子们雀跃,女人们高兴。货郎担最吸引小孩的是麦芽糖、薄荷糖。那时小孩想吃果糖也不容易,见货郎担来了,孩童或奔走相告,或往自家跑,拽着母亲把家里逢年过节时宰杀后藏的鸡毛什么的,拿出来找货郎换糖。货郎用小铁片敲下薄薄的几片,我们就在一旁嚷着:“太少了,太少了!”货郎又会再敲下一二片:“多了,多了,不能再给了。”孩童们流着口水,汲着鼻涕,吃着糖块块。在那个缺少零食的年代,扯白糖绝不逊于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其实,胡同里的妇女们也是期盼货郎的到来。每当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她们会围拢上来,拿着旧塑料、鸡毛、鸭毛、头发、碎布边儿之类的,从货朗担手中换回些针头线脑、头发夹子、卫生球,还有纽扣、红头绳、松紧带什么的。货郎担的货篓边上有尺度刻痕,用来测量长度。有些老婆们总爱占点小便宜,剪松紧带时总是喜欢多上几寸,纽扣哪怕多要上一个也好。货郎呢,一边摇着头,脸上又挂着一丝微笑,一副既难为情又滑稽的模样,打发这些娘们个高兴。大概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后期吧,货郎担的商品显得更加丰富些,不仅有妇女用的雪花膏、木梳、镜子、新式发夹,还有日常生活所需的火柴、剪子,有小学生用的直尺、铅笔、作业本、橡皮擦等学习用具。同时,货郎也很注意时令节气对货物的需求,不同季节人们最需要什么就带来什么。比如临近过春节时,小年货、小玩具、衣服饰品显得更丰富些,有的还带点适合小孩玩的摔爆仗、滴滴鸡(最原始的手花)等。卖货郎一般是外村人,因为本地人碍于情面不在本村干这行。货郎一路一村地游走,走到那个村子天黑了,就寻一个人家住下。在夏天,可以随地找间空场屋子住下来,吃点自己随身带的干粮,到邻家就近倒来开水,吃上一顿饭,睡上一夜觉;若在冬天,可以找家有空房的屋子吃饭睡觉,临走留下一两件货物表示答谢。他们走村串户,有时也会遇上看家的狗,这些狗表面上都挺凶恶的,直朝货郎扑来,这时他会急速地往地上一蹲,取下扁担对付。恶狗看势不对,也只是“汪汪”叫上两声,夹着尾巴,逃得远远的。货郎担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行业,有证可考。《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有描写:众人看燕青时,打扮得村村朴朴,将一身花绣把衲袄包得不见,扮做山东货郎,腰里插著一把串铃儿,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诸人看了都笑。宋江道:“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燕青一手捻串铃,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众人又笑。酒至半酣,燕青辞了众头领下山,过了金沙滩,取路往泰安州来。元王晔《桃花女》楔子曰:“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针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毕陈。”七十六·金 货郎担: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梦梁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瓜、茄、菜蔬等物。”属生菜类;“又有铙子、木梳……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属小百货类;“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河蟹、河虾、田鸡等物。”属水产品类;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贩,“并于小街后巷叫卖。”《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身为南宋宫廷画家的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他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货郎图》为绢本,设色,纵25.5cm,横70.4cm。此图是李嵩仅存于世的一幅描绘农村生活的风俗画,早年秘藏于清廷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逃亡出宫时,随身携至东北,再后来辗转流落于世,最后成为北京故宫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计划经济的那些年代,货郎担一直未曾停止过。由于商品流通受到严格限制,日用品统一由供销社供应。而供销社供应网点少,连买盒火柴和煤油什么的,都得跑到公社或者大队所在地去买,货郎担恰好起到了方便群众的作用。货郎走的大多是偏远乡村,他们把日用小百货送上门,又把换来的东西带到外面去卖了。货担总装着东西,没有空的时候。货郎挣的是跑腿钱、血汗钱,收入微薄。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段描写:“这边树底下也常歇下来一两副货郎担,或是卖西瓜的。”平凡的 《支农路上带头人》写到:“顿时,货担边像星期天的圩场一样热闹。”有歌谣唱道:“货郎儿,卖花线,挑着担子走街面。叮当摇动唤娇娘,引出娇娘门口见。娇娘宜笑宜复嗔,价要便宜货要新。侥幸货郎有艳福,生涯常与美人亲。”在那个年代,走乡串户的除了货郎担,还有剃头的、买罗修罗的、卖虾酱的、卖姜的、阉猪的、算命卜卦的、补锅的、铸犁的、弹棉花的、织袜子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那个年代,货郎担给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的生活上的方便。然而,在商品经济快速发达的今天,商场、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交通运输工具,网购、物流业非常便捷。即使在偏远的山村小屯,也不乏有几家固定商店买些日常生活用品,所以,货郎担很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像风一样消失在农村的田野上。货郎担,再见了!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可惜再也回不到那个纯真的年代了,且行且珍惜。 总感觉那个年代很美好。不像现在,节奏快得鞋掉了都不知道,人与人之间除了陌生,纯粹就是金钱上的利益关系。 章丘人论坛众人 发表于 2016-7-3 11:50
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可惜再也回不到那个纯真的年代了,且行且珍惜。
共同感觉,时代变迁无法更改,还是珍惜吧。{:handshake:} 朱春亮 发表于 2016-7-3 13:34
总感觉那个年代很美好。不像现在,节奏快得鞋掉了都不知道,人与人之间除了陌生,纯粹就是金钱上的利益关系 ...
是的,勿忘历史,着眼未来 。 真的蛮 我是大侠 发表于 2016-7-5 20:33
真的蛮
真不真,就看你多大岁数了。估计80后没捞着见。 帮顶 我是板砖我怕谁 发表于 2016-7-8 03:03
帮顶
光帮顶吗?还有啥节目,俺看看。 好文!勾起儿时往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