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锦屏烽火》 之六十七
(六十七)打下三官镇,李玉昆部署了三官镇区委的工作,安排李显功做夺取东阳镇和沙集的计划,自己带上李志强和严翠萍,去看望严大娘和受伤的崔玉凤。路上,李玉昆想起了在南山时的一些事,和志强闲聊着走路:“志强,咱们出发前,你母亲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你和翠萍的关系,你母亲对翠萍很喜欢,你们的关系是不是该确定下来了?”李志强实话直说:“李书记,现在是抗日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我觉得现在不应该考虑这些事情,免得有个意外,给对方造成严重的心灵伤害。你看我六叔,三十四五的人了,也还没有考虑这事吗。”李玉昆又问严翠萍:“翠萍,那你说呢?”严翠萍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道:“我认为志强说的有些过重了。可现在环境这么艰苦,也确实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等抗战胜利再说吧。”看一眼李志强想了解李志强的态度。李志强还是坚决地:“是啊李书记,我跟翠萍商量过,等抗战胜利了我们再考虑这事。”李玉昆感慨地:“既然你两人都这么说,我还说啥呢。可是我告诫你们,共产党人决不是苦行僧,而且更懂得感情,更珍惜那份纯真的爱情。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并经过艰苦岁月的考验,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互相关心、互相支持,这种感情不就更珍贵吗。”李玉昆的一番话,说的两人都点头。快到董家营村头了。李志强指着路边的一个土坟说:“李书记,那就是王玉山的坟墓。”李玉昆说了声:“走,过去看看。”带头向坟墓走过去。四人走到已经长满荒草的坟前,李玉昆目视着,眼里含着泪花。四人向坟头三鞠躬然后默默地离开,向村里走去。严大娘正在家里拾掇着,严翠萍推开大门兴奋地跑进来抱住严大娘的胳膊开心地说:“娘,李书记和志强看你来了。”严大娘看一眼女儿,又看着走进来的李玉昆和李志强,对严翠萍嗔怪地说:“这闺女,这么大了,还没个正形。李书记,志强,你们来了,快坐下歇歇。”拿杌子放在小桌边让三人坐。对严翠萍说:“把水拿出来。”又用小筛子端来大红枣让三人吃。李玉昆坐到小杌上:“大娘,俺们刚过来,来看看你,在你家养伤,可让你老受累了。你身体还好吧?”严大娘开朗地微笑着说:“壮着呢,李书记,你的伤可全好了?”李玉昆也心存感激地说:“全好了,多亏了你和翠萍的精心照料,好的这么快。”严大娘说:“你全好了,才能带着他们打鬼子啊。吃几个红枣,志强,你和小强子也吃啊。你们中午在这里吃饭,我做好吃的给你们吃。”李玉昆站起身说:“大娘,我去看看崔金凤,看她伤好了没有。翠萍和志强就陪大娘说说话吧。”严翠萍说:“我也要过去看看嫂子,咱一块去,一会儿回来吃饭。”四人一起向外走。严大娘不放心地说:“可说好了,你们都回来吃,谁说话不算数我可不依。”崔金凤在家里,腋窝下拄着拐棍练习走路,腿还有些不打弯。崔金凤脸上淌着汗水。小女儿在一旁自己玩着。大门响,崔金凤看见李玉昆、李志强、严翠萍和小强四人进来,激动地叫着:“李书记。”严翠萍急忙跑过来扶住崔金凤。李玉昆走过来上下打量着崔金凤:“我们刚从南部山区过来,赶过来看看你,伤好多了吧。”崔金凤在严翠萍的搀扶下坐下:“我的伤好多了,让你们挂念着。翠萍到屋里拿坐的,咱在外面说话,屋里不干净。”严翠萍进屋拿出座来众人坐下。严翠萍招呼孩子:“小菊,到姑姑这里来。”小菊跑进严翠萍怀里:“姑姑。”又叫李玉昆和李志强:“叔叔。”“孩子真乖。她哥呢?”李玉昆夸奖了小的又问大的。崔金凤回答道:“在咱村小学上学了。”严翠萍逗着孩子:“小菊,谁给你梳的头啊,这么漂亮?”小菊兴高采烈地说:“娘给我梳的,今天给我梳了小辫。”严翠萍同情地说:“嫂子,你受伤,还要照顾孩子们,可受苦了。”崔金凤感慨地说道:“也没啥,多亏了乡亲们过来帮忙,严大婶就天天来,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大婶帮着洗。地里的庄稼收、种都是乡亲们帮着干的。我受了伤,累了乡亲们。”脸上显出过意不去的神色。严翠萍安慰道:“嫂子,你别这么说,你的坚强勇敢,乡亲们佩服着呢。你看你现在,伤还没全好就锻炼,这得忍受多大的痛苦啊。”崔金凤心急地说:“我也是想早好了早点出来工作,也减少乡亲们的麻烦,可咋就好地这么慢呢。”李玉昆关心地叮嘱着说:“崔金凤同志,工作也不在一两天,还是安心在家把伤养好了,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再考虑出去工作。现在又是抗日政权了,家里和地里的事,我向村里安排一下,让他们尽力照顾。生活上有啥难处,你也和他们说。”崔金凤急忙拦下说:“李书记你可别去说,别再给村里和乡亲们添麻烦了。我现在能活动了,冬天事也少,就让我自己处理家里的事吧。”严翠萍看看慰问的话已说完,就起身说:“嫂子,俺娘在家做好了饭等咱们,你和孩子也一块过去吃,咱走吧”。崔金凤立即推辞:“不了不了,你看我这样,哪里也去不了,啥也做不了,我也不留你们吃饭了。”拄着棍子起身要送他们。众人起身。严翠萍阻拦着说:“嫂子既然不过去,你也别送了。”崔金凤坚持着送众人出了门。 区委办公室里,李显功坐在办公桌前吃着饭。于曼端着碗,手拿窝头进来,坐在李显功对面:“大队长,今天上午你说到村村联防的事,我还没搞清楚,你再给我说说,并帮着定个方案。”李显功咽下一口窝头,端碗喝了一口汤:“村村联防啊,就是一村一村的联合起来,共同防范鬼子汉奸的进攻和破坏,一村有事发出紧急信号,其他村立即赶去支援,一村有事,村村联动,用各村联合起来的力量对付突发事件。至于方案么,一是发展村里的民兵武装,把适龄的青壮年都组织起来,基干民兵装备步枪,普通民兵在武器紧张的情况下暂时装备大刀、长矛、梭镖,平时生产劳动,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军事训练,进行组织纪律教育,形成一定的战斗力,紧急情况时必须召之即来。二是确定村与村的联络信号,这村有事,立即发出求助信号,四周各村接到信号立即组织力量赶过来支援,提高地域性的防范能力,减少损失。三是区委区小队要加强领导,加强协调,重大行动还是要以区小队打头阵,各村民兵紧密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平时也要进行几次演练,让区小队和民兵明确组织程序和行动方案,掌握行动要领,才能真正实现村村联防。”门口,陆枫看到于曼和李显功两人在屋里说话,扭头就走。李显功看见了陆枫,叫了一声:“陆枫,有事进来吧。”门外没有动静。于曼看看门外:“这人说不出啥味。大队长你继续说。”李显功继续说:“我想的村村联防基本就是这些内容,可要熟练地组织,并且实行起来卓有成效,那可要花费很大气力。咱们三官镇在防御鬼子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条件,不知道你研究了没有?”于曼不知可否地摇摇头。李显功讲解着:“三官镇防御鬼子的优越条件就是浮河。三官镇的所有村庄都在浮河以东,浮河以西的村庄归县城城关。而浮河水面平均在三十来米,急流处有二十来米,水最深的地方超过三米,春季枯水期人员也不容易泅渡,而且两岸岸沿很深,这就为三官镇形成了天然屏障。为啥我们几次在浮河岸边都成功地阻击了鬼子,就是我们只要集中力量守住浮河大桥,鬼子就很难跨过浮河。”于曼恍然大悟地:“是呀,我们守住浮河大桥不就万无一失了吗?”李显功摇摇头:“这样也不对,我说的浮河只是优越条件,决不是优势条件,如果一味地强调优越条件,往往吃的亏要更大。鬼子要进攻三官镇,他除了走浮河大桥这个捷径外,还有无数条道路无数种方法进入三官镇,我们能只抱着优越条件不放么。”于曼用更加专注的眼光看着李显功。李显功继续讲着:“所以,在我们的村村联防方案里,要把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都计划进去,进退攻守都建立章法,区小队和村民兵的职责要分明,独立作战时咋打,互相配合时咋打,都做出明确地界定,才能使全区的武装力量形成统一的整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于曼专注地听着,敬佩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军事上的学问太深奥了。大队长,我们把方案草拟出来你再给我们把关修改。”又感激地说:“与老师在一起,效果事半功倍。”李显功谦逊地说:“于书记太谦虚了,我这样也就是在部队里多待了几年,如果同样起步,你和陆枫这样的大学生,会把我们拉的远远的。”于曼看着李显功,想着自己的心事。李显功看着于曼走神的样子,又低头吃起饭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