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金章丘暴走团一行48人走进长水、锦屏山、三...
长水村,位于文祖街道办驻地西南约2公里,南望锦屏山,西临巴漏河支流大寨河。现有540户,1500余人。该村于姓占全村人口的50%以上,另有刘姓占40%,还有苏、赵、魏、李、张等姓氏。据考证,于姓祖先从河北枣强迁来,刘姓祖先从山西大槐树迁来。
光绪年间,于姓村民人丁兴旺,组织在村内建立了于家家庙,供奉祖先,商议大事。家庙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青砖青瓦,并有石碑记载了当时建庙情况及主事者姓名,现建筑受损严重,石碑也已损坏,无从考证。
长水村原名叫做敞口崖。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明天顺元年(1457),靳、张二姓在此建村,村名敞口崖。
明朝崇祯年间,商、靳两姓最早来定居,后来又有冯、李、于、刘等姓氏陆续定居。清朝嘉庆年间,因该村位于齐鲁古道,南来北往车辆不断,许多从河北枣强迁来的于姓人家就在这里造房修路定居,村庄逐渐扩大。
因为该村地势险要没有道路,只有一个营口可走,人们就把这个庄子又称为营口崖,为了改变交通状况,当地人和经常来经商的莱芜商人共同出资,用石头修起了南崖头路和大街路,总长1000多米,给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清朝道光年间,村民集体协商,改营口崖为常口崖庄。
这里特殊的地形,来自东南方向的河流在此汇聚,形成数丈深的大沟,地势十分险要,旧时多盗贼,因此又叫当口崖。
为了吃水方便,村民挖井,才挖了十几米,清凉甘甜的井水就喷涌而出,并且一年四季常有水,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历史上大旱之年依然会有井水涌出,因此在晚清宣统年间,村民们又将村名改为常水庄,经过历史演变,逐渐更名为长水村。
锦屏山,因山林蓊翠,古木苍郁,远观宛然横铺“一”字, 似屏风,而得雅号锦屏。又因山头平而方,俗名平顶山。山虽小,可树、洞、泉、石、古迹齐全,不失为游客休闲远足的好去处。
锦屏山遍山翠柏,植被繁茂,风景奇秀,有柏林3000多亩,柏树100万余株。山前是大片原始森林区,山背是广阔的50年成年林,山中有名贵中草药100余种。远看重峦吐绿,叠嶂滴翠,山林幽邃;近看柏涛起伏,树冠相连,蔽日遮天。山风吹来,沙沙作响,置身其中,如入仙境。在锦屏山“一”字形山脊上,现存古柏43株,盘根错节,造型各异,株距整齐划一,颇为壮观。
锦屏山兴盛于清初。章丘绣惠镇山头店村秀才韩阳成出家修道,于雍正七年(1729年)来此山修炼。他白天下山化缘,夜晚栖息山洞。在周边乡村村民的鼎力支持下,历经20多年筹集物资,大兴建筑,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成碧霞元君祠和老君堂两大建筑群,使锦屏山 名声远扬。
碧霞元君祠东百余米,峰回路转,经碑林、曲径、石阶,在丛林掩映、绝壁悬崖处有朝阳洞,亦名老君洞。洞外有老君堂,堂前有韩阳成亲手栽植的银杏树1株,高达30多米,树围3米,冠径20多米,历经246年,仍枝叶繁茂。堂右有1株古柏曰“丈柏”,与银杏树并驾直插云霄。
老君洞南30米,峭壁之上建有文昌阁。出阁向南拐有一龙泉神井,泉水清洌,四季不涸。
三德范扮玩的历史由来已久,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村内的民俗传统,也是章丘当地的标志性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出一种力量与灵巧结合的美。扮玩场面热闹,年味十足。三德范扮玩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为人们提供一种表达情感的平台,其形式及内容都备受喜爱。
三德范崇尚扮玩历史久远,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皆可作为出色的演员。说学逗唱,杂耍武打,舞龙玩狮,高跷抬杆应有尽有,题材广泛。
三德范最有名的民间艺术是芯子表演。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芯子表演也一直没有失传,一些老的剧目像《王小赶脚》《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一直上演。改革开放以来,三德范人利用轴承,发明了“转芯子”,“桌芯子”等。三德范芯子在扩展剧目和表演形式的同时,逐步吸取了杂技、舞蹈、秧歌的表演精华,使芯子有了“杂技之惊险、秧歌之情韵、舞蹈之美感”。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芯子表演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每逢节假日,三德范村的村民和芯子爱好者都会自发地组织表演队伍,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扮装上演,到附近村庄进行演出。
芯子作为一种民间表演形式,章丘芯子可谓一颗“明星”,2006年,章丘“芯子”代表队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队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展演,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
2025年2月12日金章丘暴走团一行48人走进长水、锦屏山、三德范过元宵节看扮玩,下面请欣赏驴友活动纪实!!!
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