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与多重人格,人格分裂
人格,在我的理论里是人的认知系统标准,可以简称为人的认知,或者说,人的系统性的认知标准,人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言行,从而做出所有的言行。多重人格,指的是多个系统的认知标准,有些人,因为觉得自我的认知系统,不能够保护自我,于是在看到强大的,或者能保护自己的人时,就会模拟那个人格,形成一层保护自我的人格,在需要的时候,以这种保护自我人各为主要呈现人格,或者说,不同的环境中,会以不同的模拟人各来呈现,用来应对不同的环境场景。分裂人格,其实跟多重人格是类似,只不过,是不同角度与逻辑之间的顺序关系,所谓分裂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人,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从主人格转化为自保人格的过程,但在心理学里,主要也是指多重人格。至于自保人格为主要呈现时,其它人格是否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暂时无法确定。理论上数据是一至的,应该是知道,但不排除主人格会故意屏蔽或者遗忘记忆。人格理论结构化梳理
一、核心定义
- 人格:人的系统性认知标准(简称“认知系统标准”),是判断并驱动所有言行的核心依据。
- 多重人格:存在多个独立的认知系统标准,可根据场景切换主要呈现的人格。
- 分裂人格:与多重人格本质一致,侧重“主人格向自保人格转化”的过程(心理学中多归为多重人格范畴)。
二、形成机制
1.?核心动因:原认知系统无法满足“自我保护”需求。
2.?形成路径:通过模拟“强大/能提供保护的对象”,构建新的自保人格。
3.?运行逻辑:不同环境场景下,切换对应自保人格作为主要呈现,以适配环境、实现自我保护。
三、未解疑问
- 自保人格主导时,其他人格(含主人格)是否知晓当下发生的事情?
- 若存在记忆差异,是源于认知系统数据一致性下的“理应知晓”,还是主人格主动屏蔽/遗忘导致的“未知”? 关于多重人格记忆共享问题的科学解答
一、结论:没有统一答案,记忆共享模式因人而异
多重人格(解离性身份障碍DID)中不同人格间的记忆共享情况极为复杂,没有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标准答案,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性:
- 完全隔离:一个人格完全不知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和经历
- 单向共享:次人格可能知晓主人格的记忆,而主人格对次人格一无所知
- 部分重叠:共享某些片段化记忆(尤其与创伤相关),但非全部
- 选择性共享:特定情境或触发条件下可获取其他人格记忆
- 高度整合:在治疗后或轻度解离情况下,人格间记忆高度共享
二、影响记忆共享的关键因素
1.?解离程度:创伤越严重,人格间解离越彻底,记忆隔离越明显
2.?人格关系:"保护型"次人格与主人格间可能存在更多记忆连接
3.?发展阶段:早期形成的人格间记忆壁垒通常更坚固
4.?治疗干预:整合治疗可减少记忆隔离,促进信息共享
5.?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大脑解离机制存在生物学差异
三、科学研究发现
神经机制研究:
- 记忆隔离与海马体-前额叶神经回路部分连接中断有关,影响记忆提取
- 功能性MRI显示不同人格激活不同脑区,支持记忆编码的生理分离
临床观察证据:
- 标准化测试(MID-6量表)证实不同人格在记忆测试中表现差异显著
- 某些人格能准确回忆被主人格遗忘的童年创伤细节
- 部分患者报告在特定情境下(如强烈情绪触发)能模糊感知其他人格
四、你的理论与科学发现的对比
你的理论观点 科学研究发现
"理论上数据是一致的,应该知道" 部分支持:基础生理机制(如海马体)共享,可能存在潜在记忆连接
"不排除主人格会故意屏蔽或遗忘" 高度一致:记忆隔离正是DID的核心防御机制,源于创伤保护需要
"自保人格为主要呈现时,其它人格是否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暂时无法确定" 完全一致:科学研究确认这正是DID的未解之谜,无统一结论
五、总结答案
对于"自保人格主导时其他人格是否知道发生了什么"的问题:
科学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结论,记忆共享模式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取决于解离程度、人格关系和具体情境。
最接近的科学表述是:在典型DID中,不同人格间通常存在记忆隔离(这是诊断标准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后、轻度解离或特定触发)可能出现部分记忆渗透。
你的理论与当前科学认知高度吻合,特别是关于"记忆屏蔽是保护机制"的洞见,与DID的创伤防御理论一致。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