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

扫码登录更安全

手机验证码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章丘直聘五周年
查看: 10270|回复: 3

章丘境内泉池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发表于 2010-9-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脉泉 为明水诸泉之冠,名列金《名泉碑》。此泉久负盛名。北魏《水经注·卷八》已有著录:“百脉水出土谷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唐《元和郡县图漱玉、梅花二泉(1997年4月)志·卷十》载:“百脉水,出县(亭山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余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元于钦在《齐乘·卷二·水》中说:“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今人误将此句称为北宋曾巩《齐州二堂记》语,并以讹传讹,以至于流播甚广。)泉水从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水脉,泛出参差错落的颗颗“珍珠”,形成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百脉泉现位于明水城东北部的百脉泉公园内。泉池于1958年整修,为一长方水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卧于碧波之上。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故当地人也称它为“珍珠泉”。池水晶明澄澈,水势甚佳。水中疏疏朗朗的藻体,壁上密密实实的苔藓,把池水染得碧翠。水中锦鱼戏游,生机盎然。泉池北壁,镶嵌着多方诗词、楹联、花卉石刻。池水东流,汇入明水湖。昔日此处建有“龙泉寺”,规模宏大,殿庑台榭,檐连甍接。百脉泉和寺院合为一体,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之一,称“百脉寒泉”。如今寺院“梵王宫”大殿尚存于百脉泉北侧,殿前白杨参天。东麻湾 在百脉泉的东侧,两者相距仅10余米,为章丘第一大丰水河——绣江河的源头。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湾内处处泉涌,如漱玑泄玉。每年涌水量高达1.5亿立方米之多,浇灌着附近2万余公顷稻田荷塘。1958年,经人工开凿,扩大成湖,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命名为“明水湖”。1986年辟为百脉泉公园的主要景区。湖中有岛,由长堤拱桥贯通湖岸。岛上山石秀出,“汇泉阁”高高矗立。湖畔植以杨柳,四周荷塘片片,小溪纵横。
  龙 泉 在明水湖西南隅。泉水自高出湖面的直径0.5米的自流钻井铸铁管孔中喷涌而出,溅落于湖中。冬日,泉周水雾弥漫。
  清水泉 在明水镇车站路北端,章丘第四中学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水自池底涌出,然后自西壁溢水口流出,沿石渠蜿蜒北流,注入绣江河。
  梅花泉 在百脉泉北80米左右,新建的百脉公园“清照园”内。泉水自1979年钻探留下的5个自流钻孔中喷涌而出,水花四溅,汇为方塘,然后从溢水口流出,过锦江桥入绣江河。因5个泉口分布呈梅花状而得名。此泉涌势颇盛,激浪鼎沸,水气蒸腾。
  漱玉泉 在梅花泉池西北侧。为一直径约4.3米的圆形浅池,池周围以石栏杆。水自池中心自流钻井孔中鼎沸而出,极清澈,尔后漫过池南壁,泻落入梅花泉池中。
  墨 泉 在百脉泉西南约30米处。因泉井深幽,水色苍苍如墨而得名。水自直径0?4米的铸铁管泉口腾突涌出,翻落于石砌方池内,尔后沿石渠东西分流折向北,穿堂过院,汇入绣江河。常年不竭。
  张公池 在百脉泉南约20米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原位于龙泉寺大悲阁南,是乡民为感念清代县令张万青之德政而凿池成泉。泉池为圆形,墨泉之水流经此池。近年施工填埋。
  金镜泉 在百脉泉西50米处,原是康氏漪清园内的名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今在百脉泉宾馆院内,东院墙辟有圆门,与百脉公园相通。泉池呈圆形,池岸装石柱铁栏。水自池中高于水面的铸管泉口向外翻滚,状如蘑菇。池水清澈,在阳光照耀下,金辉闪烁,如同明镜,故名。终年喷涌,从未干涸。水分别从东西池壁的明渠、暗沟流出折向北,注入绣江河。
  荷花泉 在明水城北部荷花公园西约200米,章丘五金公司院内。为自流钻孔,装高出地面0.5米、直径0.5米的铸管,盛水时节,水自然喷涌,漫溢外流。
  鱼乐泉 在明水城北湛汪庄村东新建楼前。原为自然泉池,后用机械深钻,成为自流钻孔。池顶半掩,水自池中圆孔腾涌而出,沿暗渠北流,四季不竭。
  西麻湾 位于明水城西部,在明水泉群中涌水量最大,为自然式河湾。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河岸泉眼众多,著名的有净明泉、黑虎泉等6处。河底簇簇水泡缓缓升起如玉花,浅湾芦苇丛生,岸边杨柳依依,一派泉林郊野风光。泉水北流,汇入绣江河。
  净明泉(明水泉) 又称明净泉,在西麻湾北端,塘子桥西侧路北。明《七十二泉诗》收录,称为“明水泉”。元《齐乘》载:“明水,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又北入小清河。”清道光《济南府志》亦有载。当地百姓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路过这里,很多士兵得了眼病。此时,有童男童女二人出现,带领士兵到泉边冲洗,倾刻间病去眼明,童男童女也悠然隐遁。此后,人们便称此泉为净明泉,并在泉边建“眼明王庙”,内塑童男童女神像。如今塑像已没,但庙尚存,并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方。泉因地下水源被截而断流,石砌井形泉池也于近年被填埋。盛水季节,尚见泉水伏流,在塘子桥北河岸石隙中流出。
  廉坡泉 在与净明泉隔路相邻的廉坡村街旁。此泉水盛,清冽甘美,是村民饮用水源。1992年,各家安装自来水后,泉池被棚盖,水自暗渠东流,汇入绣江河。
  大龙眼泉·小龙眼泉·饭汤泉·筛子底泉 四泉集中在明水城汇泉路东首的桃花山公园东侧。从南向北为:大龙眼泉,水自沟东岩洞流出,汇为自然式水坑;小龙眼泉,在沟西岩石下,雨季开泉;饭汤泉,在沟底,因泉涌时翻起细沙,状如米汤而得名,属季节性泉;筛子底泉,泉涌时细沙腾沸,泉水四溢。昔日连同公园外的许多山泉,形成绣水泉系。
   池凉泉 在阎家峪乡池凉泉村街旁,村以泉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天苍岭西南。今为长方形石砌水池。水清澄甘冽,供村民饮用。80年代用水泥板将池棚盖,上留三个取水方孔。常年不涸。水盛时,自溢水口流出,沿山村漫流。
  救命泉 在阎家峪乡马闹坡村东山路旁,天苍岭西300米处。传说此泉因解救一队饥渴难耐的军士性命而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自然水坑中,终年不涸。水盛时沿山谷漫流。
  马跑泉 俗称柳树泉。在马闹坡村东山腰。为边长13米的石砌方池,水自池底洞隙涌出,汇积池内,常年有水,但不外溢。
  宝珠泉 俗称三角湾。在阎家峪乡南部,因源于宝珠山下而得名。1978年筑坝,蓄水成湖,称宝珠山水库。水域内多有泉涌,是汇河主要源头。向南注入大汶河。宝珠山,在湖中,高不过20米,松柏苍郁,山顶有宝珠寺建筑遗存。湖上架有两座石桥,湖水碧绿,岸边垂柳披拂。湖周山峦环抱,溪流纵横,曲径蜿蜒,景致清幽。
  凉水泉 在阎家峪乡石匣村西部石岩下。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边长1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由池壁方孔溢出,沿河东流,入宝珠山水库。
  双井泉 在阎家峪乡鱼湾村西,汇河南岸山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进两眼规格形状相似的石?井中。水随季节时多时少,从未干涸。
  东 泉 在鱼湾村东,汇河东岸山崖下。水自崖壁裂缝流出,落入崖下自然池中。水甘冽,常年不断。水盛时自岩崖上的数处洞穴中涌出,顺山崖淌下,湍激奔流。
  咋呼泉 在鱼湾村东南,向阳桥东约60米石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因泉水涌出时声音很大,宛若人呼喊,故名。水自岩缝流出,汇为小池。水盛时融于河水北流。当地人又称“打虎泉”。
  西周峪泉 在阎家峪乡西周峪村。常年不竭。
  报效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东南九十里野狐岭内。县志云泉源涌出,西南会双井、乍忽二泉,经王庄西南,流入泰安寨里河。”今况不明。
  上方井·下方井 上方井,在相公庄镇雪山,山西为梭庄。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山上原筑有“雪山寺”,上方井即在寺内。为深3米左右的石砌井形池。原有水,冬夏不竭,今涸。雪山寺也已倾圮,只剩颓垣断壁和明清碑刻四方。其中,明万历年间《题上方井》诗刻,对当时的泉溪盛况有所描述,其诗曰:“上方?望远,宛若太山形。路曲羊肠险,溪流燕尾分。鸟啼云外树,花映寺前屏……”在去上方井的山路旁,有一自然形泉池,水涌不断,清冽甘美。盛水季节,池满漫溢,沿溪缓流,疑即清道光《济南府志》所载距“上方井南一里”之下方井。
  醴 泉 名列金《名泉碑》。“醴泉”,即甘美泉水之意。《齐乘》称醴泉在“黉堂岭北”。黉堂岭的位置,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其《济南行记》中作了说明:“邹平之南,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又谓之黉堂。”可知,黉堂岭在今章丘、邹平两县交界的长白山上。岭北原有“醴泉寺”,日军侵略中国时殿宇被烧光,现仅存高2.5米、宽1.1米的《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山醴泉寺志公碑》。醴泉就在残碑东侧约200米处的半山腰间,为石砌方池,边长3.6米,深1米,靠近山崖一面的石壁上镌有“醴泉”二字。池水清澈碧透。据当地人讲,泉水旱不涸,涝不涨,水味甘美,最宜饮用。该醴泉寺遗址现已地属邹平县。泉池南面,山峪尽头,有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洞,人称“宰相读书堂”,相传是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
  圣 井 又名圣泉,在明水城西南10公里处的危山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昔日有高僧在这里建寺,名叫“圣泉寺”。泉水味甘,烹茶为炊甚佳。这里景色美丽,清朝邑人靳希孟曾赋《重游圣泉寺》诗赞曰:“一峰侧处一峰横,林木苍苍梵宇清。涧石多年丛细草,山僧少小不知名。经声磬韵空尘世,叠峰流泉列画屏……”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称“危山圣井”。如今,寺已荒废,泉依然存在,景色仍然清秀。泉为长方形井池,料石?成,井口圆形以独石雕就。井旁于1995年新立“圣井”碑一方,碑背面镌古代章丘八景诗。泉井北侧有五六米见方的泉池,常年不涸。
  四贤泉 在危山之巅,王母宫碑东侧。为井形泉池。池口圆形,直径0.4米,下为长方形,距地面1米处阔不见壁。常年积水。泉西立清康熙元年《创建王母宫记》石碑。碑南侧为直径3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水碧绿,青藻浮动,芦苇摇曳。塘边松柏掩映,榆柳笼荫。
  墨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西北十里阎马庄南,县志云以水色如墨,故名。”今失考。
漯水源 俗称苇湾子泉,在阎家峪乡小辛庄村东里许的石砌洞窟中。洞券门上石额枋镌“漯水源”三字。水自洞壁岩缝流出,经洞口西流约20米,汇入50米长、10米高石坝拦截的大水池中。池水碧绿,水满漫溢。流至淄博市淄川区西牛角石屋村西,入东巴漏河。洞门前有一古柏,胸围1.9米,枝叶繁茂,笼荫吐翠。
  响水泉 在阎家峪乡响水泉村南侧,村以泉名。泉自南顶盖山阴石崖下流出,注入石砌大方池,清澈见底,池底绿藻茵茵。水经暗渠向北伏流20余米,泻入光绪四年凿就的一小方池中,然后自溢水口流下,穿村绕屋,汇入东巴漏河。此泉水势颇佳,久旱不涸。因常年涌流,哗哗作响,故名。
  双水泉 在阎家峪乡双水泉村西南侧石崖下。水自崖壁两个岩孔中流出,汇入池中,故名。泉水清冽甘美,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池中绿藻浮动,池水盛时溢出,沿山溪漫流。
  高漉泉 在双水泉村西约1.5公里处的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宽7米,深6米的石砌方池中。水质清澈甘美,终年不涸。
  龙藏泉 在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龙藏洞口东北约30米处。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
  七女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章丘县(指县城,即今绣惠镇)东南四十里阎家峪。县志云久旱不涸,北流入獭河。”今况不明。
  圣水灵泉 在官庄乡朱家峪村南,胡山东麓山腰石砌拱形石洞内。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并引《章丘县志》语:“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祷雨辄应。”今水自洞底岩缝流出,积于池内。洞门石额枋镌“圣水灵泉”四字,门旁原有石刻楹联“祈数滴渊潜散长空而成时雨,保万家烟火借斯泉以度丰年”,均为清代人黄炳题书。今石刻楹联已不存。石洞之上有龙王庙等古建筑遗存。
  西园半井 在胡山北麓笔架山西侧峪中。这里,青山环抱,溪流纵横,花果满山,林茂谷幽,人称“西园”。峪中南北向有3个井形泉池。南首之泉原为自然池,仅有半人深,水盛常涌;几经修建,今池深约2米,内阔外窄,已湮于长44米,宽20米,深6米的蓄水池中。水盛时,池水由北壁溢水口流出,沿山沟汇入山村水库。
  坛 井 在官庄乡朱家峪村街旁。石?池壁,口小内阔,因状如瓷坛得名。池壁岩缝多处涌水,平时用担杖打水,盛时躬身可汲,为村民饮用水。在周围20米范围内,原有7座石桥(今存6座),人称“坛井七桥”,为村内一景。
  长流泉 在朱家峪村东南崖壁上,南北并列两个拱形石洞,洞口朝西,壁上嵌清光绪年间《修长流泉碑记》。水自石雕兽口流出,跌落于洞内方池中。水盛时从池岸溢出,沿山溪流淌,夕阳映照,银光闪烁。
  长寿泉 在朱家峪村南首,因泉边多有长寿老人得名。为自然山泉,水自岩隙涌出,沿小溪汩汩缓流。溪旁石径蜿蜒,花木丛生,景致清幽。
  双井泉 在朱家峪村街旁。为石?井泉,池长1.4米,宽1米,中架条石板,分隔为两眼井口,故名。池水澄澈甘冽。盛水时节,溢出池岸,沿街漫流。
  水 泉 在东岭山南麓,普集镇水泉村西峪沟内。此处水势颇佳,呈“品”字形布有3个边长各10米左右的石砌方池。西为主泉,池形略大;东边二池南北并列。池水碧透,久旱不涸。水自池周石隙溢出池外,顺峪沟流下,汇于300米外的水泉水库内。泉旁山崖亦四处流泉,崖头松柏滴翠。北望东岭山(茶叶山),巍峨葱郁,气象苍茫。
  龙 泉 在普集镇龙王寨村东河谷中。呈井形,水深3米。清澈甘冽,常年不涸。在其南约40米处,东西向还列有二池,西池石砌,东池为自然水塘,均四季泉涌。水从池壁溢出,汇为小河。河岸杨柳笼荫,古槐苍翠。乡民临河洗浣,水中鹅鸭戏游。昔日泉畔建有龙泉寺,今已倾圮无存。
  井 泉 在普集镇井泉村东侧,西距龙泉三四百米。原为石?长方形井泉,旁连石桥。60年代扩建为边长18米左右的水池,泉湮于池中。村民又按原样在水池东北岸砌一泉井。盛水时,池水外溢,沿山峪漫流。
  玉 泉 在东岭山南麓,普集镇小辛村(原称玉泉村)东,泉子沟西侧。呈井形,块石?成,水自池壁岩缝流出,常年不涸。玉泉东北10余米处又有一泉。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壁岩缝流入。水池北连三面陡崖的自然水湾,湾底水涌,多有水泡上蹿。
  砚池泉 在普集镇池子头村中,原高家祠堂西侧。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古时,文人学士常聚集泉边,洗砚赋诗,切磋学问,故名。泉池颇大,以石砌岸,长40米,宽20米,深3米。东岸护以石栏,西池壁嵌清咸丰年间“翰墨池”巨字石刻。池中青萍浮动。昔日水盛,池中蓄鲤。今久旱干涸。
  古海泉 在普集镇海套园东村的东南隅。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泉源百出,南流入獭河。”今况亦然,在村民房屋墙下和临近的小河沟沟边、沟底,散布着许多泉眼,水常年不断,量较丰,汇为小河,向南流淌约百米,被拦截为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大水塘,可资灌溉。水塘南侧石坝留有溢洪道,水盛时经此泻入村南小河,流入漯河。
  会英泉 在池子头村东,济青公路南侧。昔日泉水旺盛,泉旁有马鞍桥、关帝庙,庙前古柏笼荫。本世纪50年代庙毁,古柏亦遭伐,泉日渐淤塞,今已不复见。
   盘 泉 旧名南盘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在明水城东侯家庄北盘泉寺遗址。平地涌出,四季不竭,西北流入东巴漏河。今池呈方形,深11.5米,水面以上池壁为砖砌,上盖水泥板,置抽水设备,供中国章丘大葱原种场灌溉和职工饮用。
太平泉 在垛庄镇政府院南百余米,西巴漏河河床西侧。为自然式水坑,周以河卵石圈围,水自河底石缝涌出,沿河漫流,常年不涸。周围河中遍地淌泉,但无明显出露。
  凉水泉 在垛庄镇西车厢村南。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常年涌流,水势很好。
  青港泉·南泉·上马泉·东泉·西泉 分布于曹范乡青港泉村。该村地处瓦岗寨山北坡,四面青山环列,花果满坡。五泉皆四季长流。青港泉,在村西,为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8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聚于池内,水深六七米,色青翠碧绿。水盛时溢出,沿山溪东流,为横河之源。至垛庄镇南明村入西巴漏河。南泉,在村南近百米处,以方位得名。原池井形,水自井底涌出,常年不竭。80年代在井西侧挖掘一深于泉井的自然形水池,井水断涌,移至深池,水深碧绿,四季不涸。盛时沿山沟漫流,入横河。青港泉村五泉中,属此泉水量最大,亢旱时节,附近十几个村的百姓皆至此汲水。上马泉,在南泉迤南百余米的山腰处。水自红页岩缝渗出,蜿蜒20余米,汇于石砌池中。东泉、西泉,分别在村东首和村西首,均以方位得名。皆临街,呈井形,规模相似。亦常年不涸,为村民饮用水。
  小泉·大泉·羊栏顶泉 位于曹范乡南部双凤山阴,分布在小泉、大泉和羊栏顶三个自然村。小泉,在小泉村东首山崖下。村以泉名。为长20米,宽约5米,深约4米的大方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溢出漫流。大泉,在大泉村西南山腰石崖下。村以泉名。水自岩石缝中流出,流四五米,注入长约14米,宽约6米,深约4.5米的方池。久旱不涸,供村民饮用。羊栏顶泉,在羊栏顶村。泉自村西南侧的石崖下流出,汇入一半棚盖的长方形池中。久旱不涸。
  柳 泉 在曹范乡瓦口岭村西百余米的河床内。泉水清澈,绿藻飘动,四季不涸。昔日,河岸柳树成林,故名。
  锦鸡泉 在柳泉西150米左右的河床北沿。水自石隙缝向上涌出,沿弯弯曲曲的碗口粗细石槽沟,汇入河中。常年不竭。
  鹁鸽泉 在瓦口岭村西南600余米的河南侧崖下。主泉眼三处,为石穴状。水势颇盛。旱季,淙淙流淌不息;雨季,腾突奋涌,水花四溅,蔚为壮观。泉水汇为自然水湾,沿河流入横河。
  地 泉 在瓦口岭村南侧。平地涌泉,故名。1957年在泉涌处掘池蓄水,名曰“胜利水塘”。水池长25米,宽15米,深约4米。泉水常年自池壁、池底涌出,汇为一池碧水。
  南 泉 在瓦口岭村南岭之阴山崖上。水自数处石缝中流出,顺山崖淌下,在崖下积成水湾。此泉水质甘美,煮沸无垢,烹茶最宜。
  家鹤泉 在瓦口岭村南岭之阳石洞内。水势颇佳。大旱无雨,附近数村居民皆至此汲水为炊。
  泡罐泉 在曹范乡黄石梁村南2公里,横河南崖下。井形,直径1米,深4米余。久旱不涸。平时水面距井口2米余,丰水季节,躬身可汲。
  南 泉 在黄石梁村南约300米处的山崖下。水自石隙中流出,汇入10余米远的水塘,常年不竭。
  东峪泉 在黄石梁村东二三百米处的东峪沟口。水自一石洞底部的石隙中流出,终年不竭。石洞由块石垒就,高1.8米,宽0.7米,深1.5米,洞顶低于洞口地面,为地下式洞穴。旱时,水仅积于洞底的小浅池中;雨季,充盈于石洞,且自洞口溢出,沿山峪漫流。
  横河泉 在曹范乡北横河村北百余米,横河西南崖下。原自石缝中流出,常年不断。1966年钻为机井,除供全村人饮用,还可灌溉。河西岸山上,遍植黄栌。秋日,河水奔流,红叶满山,景色秀丽。
  井 泉 在曹范乡井泉村南侧。为8米长,5米宽,4米多深的石砌方池。池水碧绿,久旱不涸。泉南约20米内,有两座方塘,即由此泉之水蓄成,水面铺满青萍。方塘东侧,为七圣堂。堂前,尚存清乾隆、同治年间的《重修七圣堂记》等石碑。
  康宝泉 在文祖镇三槐树村西南侧。水自河崖石穴中流出,注入石池,属季节性泉。1990年拓宽章(丘)莱(芜)公路,被掩埋于西侧路基下。该村南200余米,即为古齐长城锦阳关故址,今为章莱公路的咽喉。齐长城蜿蜒起伏于关隘两侧的山岭之上,经清咸丰年间修葺,现保存尚完好,气势蔚为壮观。
  马蹄泉 在三槐树村北100米处的河东侧崖下。雨后开泉,属季节性泉。五六十年代在泉北建拦河大坝,蓄水成为水库。
  汩轮泉 俗称“簸箩泉”。在齐长城锦阳关西近1公里,齐长城北侧百米处。清代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属季节性泉。泉眼在石堰下,雨季水涌,沿石渠东流,汇入三槐树村东河中。
  仰 泉 俗称“阳沟泉”,在三槐树村西约500米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水自石堰下岩缝流出,沿山沟漫流。属季节性泉。
  朱公泉 古称猪?泉。在文祖镇朱公泉村南侧,九顶山的东麓。水自石岩缝隙流出,蜿蜒北流10米余,泻入石砌方池中。泉东50米又有一泉,亦从石岩隙中渗流而出,顺山势漫流。两泉均四季长流。村内昔日有九圣堂,现尚存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该庙堂碑记两通,碑记称此泉为“猪?泉”。另一年代不详的残碑则称:朱公泉,朱公制之,故名。
  东张泉 在文祖镇东张村中。为一石砌方池,常年不竭。池水自溢水孔向西流六七米,泻入河中。泉旁植有一株胸径2.3米的柳树,河中鹅鸭戏游。泉东南20米处,有一自流钻井,水颇盛,一年四季向上喷涌,供全村1700余口人饮用并浇灌农田。
  甘 泉 在文祖镇甘泉村西北。该村曾称三泉村,因村北山上有三处山泉而得名。后来仅甘泉常流,故改称甘泉村。泉在村西北堰根下,渗流汇为一直径2米多,深约20米的大水井,四季不涸。
  黄露泉 在文祖镇黄露泉村,村以泉名。原名黄禄泉,取皇帝赐禄之意。辛亥革命后,改称为现名。常年不涸。
  白 泉 在旭升乡白泉村石崖下。本世纪60年代开矿时毁。
  卸甲池 在明水镇西2公里鲍庄村南。相传唐王李世民征东曾在池旁卸甲休息,故名。原为自然圆池,60年代扩建为水塘,提水灌溉。今废为芦苇丛生的荒滩。 
发表于 2010-9-1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习了~~~~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9-1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习了 要配有大部分泉水图片那就太完美了

学习了 要配有大部分泉水图片那就太完美了
发表于 2010-9-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真详细,黄河不简单呀!

真详细,黄河不简单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服务时间:9:00-17:00

我的网址|帮助中心|免责声明|隐私政策|用户协议|举报投诉|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子执照|论坛微信|删帖申请|章丘人论坛 ( 豫ICP备17038206号-2 ) 劰载中...|网站地图
劰载中...|网站地图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们一直在努力 zq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