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 童年,没有确切的时间定义,一般泛指幼年和少年之间的时间段。我出生在1956年,正是人们常说的“出生就挨饿”的年代。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直到1964年,也就是我八周岁时才上了学。在这里我就权把从有了记忆力到上学之前的阶段称作童年吧。 我的童年是苦涩的,又是美好的。我家在农村,兄妹四个,我是老幺。那时的生活很清贫,整天吃了上顿没下顿,盼望着吃顿饱饭,都是非常奢侈的幻想。但是,那时稚气未脱,头脑简单,没有牵绊,没有烦恼,整天乐呵呵的。那放肆的笑声,那无忌的言语,那天真的想法,那萌蠢的行为……无不给我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感慨。 一、我三岁多就开始记事了 “我三岁多就开始记事了”。这样讲,应该从我的三奶奶说起。听娘说,三奶奶是陔庄村财主王家的闺女,善良率直,聪明睿智。16岁就嫁给我三爷爷,不料第二年三爷爷得急病亡故,三奶奶无嗣守寡。后来分家,她毅然拒绝族长们把三侄子过继她的安排,而是自选爱子,让我父亲为其养老送终。于是便有了我娘伺候寡居的三奶奶一辈子的前因后果。三奶奶于1960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四)辞世,享年68岁。 我是1956年农历正月廿三出生的。也就是说,三奶奶去世时,我还未满四周岁。而三奶奶去世后出殡,以及她生前的有些事情,我却能够记忆犹新。由此断定:我三岁多就开始记事了 我记忆中的三奶奶,个头不矮,身材略瘦,形象端庄,白发苍苍,一双缠了足的小脚,拄着一根黑色的拐杖。有关她老人家的记忆有四件事印象最深。 (一)中秋节给三奶奶送蒸包 那应该是1959年的中秋节,晚上皓月当空,如同白昼。因为中秋节在农村是大节,村集体公共食堂(在西沙沟道东南侧的大园子里)特意安排吃蒸包,喝小米稀饭。整个大院子人声鼎沸,热闹异常。由于姐姐在家陪护着生病的三奶奶,娘向管理人员说明情况后,先领出了6个蒸包,用一块白色的稀布(我们那里叫笼布子)包起来,对我说:“我和你哥哥在这里排队领饭,你跑得快,先给三奶奶送回去再回来吃蒸包。” 我使劲闻了闻那韭菜大包的香味,砸了砸嘴唇,恋恋不舍地看看了那一笼笼的大蒸包。娘拍了一下我的头说:“快去吧,少不了你吃的。” “好咧!”我脆生生地答应着,两手接过笼布子包,记过熙熙融融的人群,出了大门撒腿就跑。月光倾泻,如同白昼。我无心欣赏那银盆似的月亮,跑出西沙沟道,拐上大街,不一会就跑到了家。我急慌慌地把包子递给姐姐,二话没说,掉头就跑。只听见姐姐大声地嘱咐:“慢点跑,不要摔倒了!”“好咧!”我答应的时候就已经跑出了二门。 赶回食堂,满院子都是人,却没有看见娘和哥哥,我着急地大叫:“娘!娘!”,只听娘回答:“在这里呢”。我循声望去,娘在南屋里门口。我什么都不顾,径直就向南屋跑去。看到娘和哥哥领出的蒸包,来不及说话,拿起一个就啃了起来。娘端着一碗小米稀饭说:“你看看,上辈子就像是饿死的。来,先喝口稀饭!”。 我一气吃了两个大蒸包,那个香味似乎至今还记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