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讲二里头文化的来源,讲了地理上靠近二里头的陶寺;而讲陶寺,就不得不提一下2012年的重大历史发现,石峁遗址!
石峁石器的介绍,可以浏览石峁石雕: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
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2018年4月,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4000年前大型陶鹰。2019年5月,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8月,石峁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护墙上新发现了一件大型人面石雕。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2023年1月,发现皇城台高等级墓地。
简单来说,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影响了北方高原,诞生了芦山峁中心聚落。由于北方高原靠近北方草原,接受了草原文化的牛羊畜牧业、青铜技术(从中亚传过来的,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国际文化交流”了),诞生了石峁中心聚落,石峁文化反过来又南下影响到了晋南、冀西北等地,并且可能凭借武力打败了芦山峁、陶寺。 北方高原主要指子午岭以东、太行山以西、阴山以南、南至洛川-霍州一带的黄土高原东北部地区,囊括了陕北、晋中北、冀西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在史前考古中基本构成了“北方文化区”的范围。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仰韶文化首先兴起于黄土地区南部的河谷盆地,然后不断地向北面和西北面的高原山地传播扩散,整个黄河流域主要就是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与黄河下游平原丘陵地带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并存的格局。随着逐渐发达起来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向中原的持续扩张和冲击,加上自身的发展变化,陕晋豫邻境地区兴起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结束了仰韶时代,以陶鼎、斝、釜灶等炊器的流行为标志,开启了大中原区的龙山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兴起后继续循着仰韶人的足迹迅速北上、西进,呈“扇面形”向外传播,其中影响到北方高原的最显著元素就是当地单把釜形或罐形斝的流行,当然还有仰韶晚期以来窑洞式民居的逐渐普及。这就是黄土高原龙山时代发生的第一次“文化运动”。在此影响下,北方高原南部区域(延安南部)与相邻的晋南陶寺早期文化面貌基本一致,而北部河套地区形成了以单把斝为代表的龙山前期的老虎山文化。 到龙山后期,老虎山文化发展为以双鋬鬲、单把鬲、斜腹盆形斝、甗和三足瓮(最初为圜底瓮)等为代表的石峁文化,该文化反过来从河套地区往南“内卷式”传播,与从关中西部东进的客省庄文化相结合,反而又改变了晋南豫西的文化面貌,形成了陶寺-三里桥文化。带动这次文化南传的则是起自北方高原的牛羊牧业经济。这是黄土高原龙山时代发生的第二次“文化运动”。 到了龙山前后期之交,高原南部才在强盛的陶寺集团的影响下,诞生了以芦山峁为代表的区域复杂社会。芦山峁作为酋邦层次中心聚落的出现,应该主要是在邻近的陶寺集团刺激下,本地区剧烈社会竞争的产物。稍后石峁社会的迅速繁盛,主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粟黍种植和家猪饲养的基础上,开始大量牧养牛羊,畜牧业比重加大,增添了新的生产力,形成一种农牧并重的新型经济模式。并很快就孕育出了石峁那样的国家社会。北方高原也由从前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输出者,掀起了新一次自北向南冲击的“文化运动”。石峁城兴起后,芦山峁和后城咀紧接着就衰落了,高原南、北两端同时期的骤然变化也许不是偶然的,很可能是陕北某集团迈向石峁国家的征途中,导致高原大范围社会剧变的结果。
参考《从芦山峁到石峁——北方高原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戴向明
本帖最后由 大福咕咕 于 2025-2-27 20:2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