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省城济南的前生 灵泉,是水泽的图腾;名人,是历史的花红。 峻山秀水书写了厚重的济南历史,诗词歌赋颂扬了万千个泉城名士。 星转斗移,桑海沧田,天上人间,几经变换。延绵的泰沂山脉如同隆起的脊梁,展示着齐鲁伟岸之躯,用充沛的血液幻化成灵泉,造就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平湖美景,顾炎武的一首诗:“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却透漏了济南的山水来源。 今天,咱们就说一说济南的前生之事。济南之名,取自于“济水之南”的地标含义。 那么古济水又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古代有五岳四渎,代表着山川河流,从周朝始起,五岳四渎就作为神州大地山川、河流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 五岳者: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四渎者:江,河、淮、济,就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古代四条独立入海的河流)。 《禹贡》记载,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其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曾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 既然知晓了古济水位置,那古代的济南在哪里呢? 现在的济南市章丘区龙山办事处的平陵古城,见诸于文字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说“东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时属谭国,齐桓公二年,齐师灭谭,为平陵邑,归齐国。”也就是说古平陵之域,周穆王封谭之地,大周朝诸侯国。春秋始、战国继,东邻乃强齐,襄公政乱之际,小白逃逸,谭君谢门为拒。桓公亲政之期,潭国不贺失礼,齐师灭谭,为平陵邑。 时至汉代,为区别于扶风之平陵,始有“东平陵”之称谓。吕后为政,封侄子吕台为王,割刘肥的东平陵改吕国;时至吕产封王,将梁国改为吕国时候,皇子刘太封于东平陵,又称济川国。刘姓复国,文帝封刘辟光为济南王,东平陵始称---济南国。吴楚七国之乱,济南王刘辟光参与谋反,兵败身亡,济南国被收回大汉国有,成为济南郡。后来,汉朝庭又分封了诸多济南王,治所皆在东平陵城,仍称济南国。期间,王莽新朝期间,追其祖源,改东平陵为乐安,归青州辖;汉末曹操曾为济南相,大展管理才能,惊得盗匪逃离,乐的百姓安居。 古平陵郡或济南国,居济水之南,前有武源河,后有关卢河,两河环抱俗称“双龙戏珠”。地方虽小,却任千古风流人物,你才唱罢我登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浩浩的史料和文化。史至唐朝,直至两河改道,郡县变迁,济南郡治从东平陵迁入历城,这才有了“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 故而,东平陵就是济南的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