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在县治东北 25 里有宁戚城。”宁戚,一作宁武,原是卫国人,在春秋齐国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与管仲、鲍叔牙一道为齐国称霸做出了巨大贡献。宁戚仕齐四十年,官至大司田,颇有政绩,被齐桓公誉为“齐国之栋梁,君臣之楷模”。
宁戚像
《吕氏春秋》记载:“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而无所进,于是为商旅将任东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东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东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淮南子》也载:“宁戚欲干齐桓公,于是将任东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东,爝火甚盛,戚饭牛东下,击牛角而疾高歌。”齐桓公重用宁戚,皆因其击牛角歌而引起齐王注意。宁戚击牛角而歌的内容,史书众说不一。《吕氏春秋》云:“歌硕鼠也。”《史记•邹阳传》则云:“南山石千、白石烂……”《三齐记》载:“沧浪之水白石粲……”李善注《文选》:“出东门兮厉石斑……”等等。
明代著名画家周臣绘《宁戚饭牛图》
张路《宁戚饭牛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张路(1464—1538),明代画家。)
连环画《桓公举火爵宁戚》
桓公举火爵宁戚(图)
年轻有才的宁戚家里十分贫穷,以为人赶车度日,他听说齐桓公是位任人唯贤、治国有方的明君,便想去他手下干一番事业,但又没有什么礼物进见,于是便为商人赶车拉货来到齐国国都,夜晚宿在城门外,正赶上齐桓公晚上开门迎客,宁戚疾击牛角而歌,被桓公发现,以车拉至宫中。通过考试,被录用为上卿,后迁国相。 宁戚为桓公相,史书记载不多,只能从个别文章的只言片语中查寻。《管子•杂篇二》:“桓公使管仲求宁戚,宁戚应之曰:‘浩浩乎’” 。一个“求”字,可看出宁戚在齐桓公属下的地位。而且是叫管仲去求,管仲身为桓公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人称其仲父,叫他去求宁戚,便将宁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而宁戚还佯佯不睬地不问所求之事,却云山雾罩地提出了“浩浩乎”的要求。意思是说淼淼无际的水中能养育出许多鱼,而鱼通过繁殖,又会育出更多的鱼。我来到这么个泱泱大国,立下了大功,到现在还没有成家立业。齐桓公便亲自为宁戚择偶成家,以便使其能够安心地为国出力。《吕氏春秋•贵直论》曰:“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相与饮酒,至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齐桓公之所以成为春秋霸主与他们不忘过去苦难,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勇于拼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从他们饮酒酣乐的情形也可看出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宁戚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称颂颇多。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以该辅。”把他辅佐齐桓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相提并论。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辩》中写道:“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使乎誉之。”赞扬了齐桓公对宁戚的识才用才。唐代诗人李白在《秋浦歌》第七首中写道:“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白石烂”就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叩牛角而歌时的歌词。《吕氏春秋•离俗览》对宁戚饭牛叩角而歌更是作了生动的记述。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宁戚城
清道光《章丘县志》描绘的宁戚城
因宁戚为齐桓公春秋称霸做出了贡献,被桓公将封邑封于章丘并建宁戚城。那么宁戚城在章丘何处? 据《山东考古录》载:“宁邑故城在县城(今绣惠)东北二十五里。”《齐乘》云:“章丘东北三十里。” 《水经注》:“杨绪水,西北经章丘城东,又北经宁戚城西。”按上述记载,杨绪水,今獭河,在章丘故城东北大体方位基本一致,只不过有二十五里、三十里,与河东、河西之说。《县志》按:“百脉水近女郎山东麓,至山之东北则折而西;杨绪水近长白山西麓,直北经宁戚城西。古济水自西来而东北趋海,故杨绪水北流注之,则宁戚城当在济水之南、獭河之东,旧志图城在獭河西误矣。”由此,可知宁戚城的位置,仔细比较了众多古漯河的流向图,笔者认为应在堤高村东南、崔高村东北一带。因古漯河由南而北,到了漯河崖,急转而东,宁戚城就淹没在万丈口这一冲击“平原”的下面。有的书上认为在王官庄一带。古漯河的流向不是现在的流向,漯河崖和万丈口(今鲍家)是一个重要的流向拐点,宁戚城就在这一拐点的东南不远处。
(作者:翟伯成:章丘区政协副秘书长、一级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