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繁荣
章丘区圣井街道有个菜园村,计划经济时期,曾隶属于平陵公社,因位于平陵古城之南,是古城菜蔬供应之地,故名“菜园村”,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在千年前蔬菜供应点旧址之上,又出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盛泉蔬菜”,所产草莓、黄瓜、西红柿、韭菜等菜蔬二十余种,四季供应不断,乃现代科技农庄,并有“国家级科技小院”之桂冠。
欲说盛泉蔬菜,还要先聊平陵古城。 平陵古城位于龙山街道驻地以北,与菜园村隔(济青)路相望。在济南民间,有“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平陵城是汉代的济南郡、济南国的所在地,也就是说济南最早是在我们章丘的平陵城,那时候城内的居民有多少,现在不得而知。但通过对几处大型夯土建筑遗址和冶铁遗址的发掘,可知当时城内行业齐全,人口众多,给这样一座总面积400万平方米的国都供菜,想必任务不轻,现在的圣井街道菜园村这一带的先民们较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并且把“菜园”之名延续了千年,又历史性的交给了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叫“章丘市绿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身上。
立冬之日,微风渐凉。我随章丘作协一行来到章丘市绿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亲身感受了它的农耕文化和蔬菜科技。经理宋振泉,当地人,清癯其体,黧黑其面,时已五十许,步健善行,引领众人穿梭于花果之中。 进得门来,迎面就是一座由各种荣誉牌组成的影壁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中国工程原生态示范基地”等荣誉位列其中。绕过荣誉墙,即进入农耕文化长廊。丛竹掩映,流水潺潺,颇有几番韵味。两侧橱窗内,摆列着数千年来的各式农具,锄镰锨镢,各式各样,钩耙斧铡,应有尽有。尤其长廊拐弯处,竟有一架龙骨水车。龙骨水车乃华夏先民汉代发明,利用叶轮转动原理,以手摇或脚踏之方式,飞轮激水,如环无端,徐徐入地,滋润沃田。此水车虽非汉代原物,却极具汉代神韵,站立其旁,仿佛感触到先人们从河岸车水浇菜之情景。
长廊近千米,展示农具百余件,就连农民卖菜用的“小嘉陵”也囊括其中,让人顿感亲切。此长廊集观赏性、趣味性、文化性、科普性于一体,让孩童乃至成人了解了中国农耕工具之变迁,受益匪浅,其影响在章丘乃至全省首屈一指。现如今,“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章丘绿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耕文化长廊正好补充了这一点,难怪每年有十多万游客前来参观。
农耕文化长廊曲径通幽,长廊尽头即到温室大棚。说起温室大棚,又要从平陵城的黑陶说起。 平陵城考古时,曾挖掘出数以千计的黑陶片,这些陶片,以“薄如壳、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著称于世,而烧造者,就是菜园村周边的先人们。他们在烧造黑陶的同时,有没有搞温室呢?这不是本人的凭空想象,汉代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只不过我们章丘人忽视罢了。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西汉官员召信臣曾向汉元帝进奏: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庞,昼夜燃温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大意是说,现在是隆冬时节,而在长安皇家的太官园中建造密封的屋庑,种植葱、韭菜等菜菇,通过昼夜燃火提高室温,使蔬菜在隆冬时节也能生长,是“不时之物”,因而“不宜奉供”。虽然这位官员出于迷信意识,把冬季温室种植出的菜蔬称为“不时之物”,但这则史料从侧面证明了,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现代温室的雏形,可以种植葱韭等反季节蔬菜了,不过是在长安,而同时期的平陵城有吗?值得我们很好的探究。不过到了唐代,章丘附近已经有了温室花卉了,邹平人段成式在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于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可见在章丘、邹平这片历史文化丰厚的土地上,温室大棚技术古已有之。 盛泉蔬菜的温室大棚,接先人之灵气,加现代之科技,棚内繁花似锦,果实累累,尤以番茄最佳,大棚有四十个,进其一二,即可知棚内芳华。其棚内番茄,种类繁多,市场少见,有圣罗兰、夏日阳光、红日、黑珍珠、迷彩球、丑八怪等22个品种,堪称“番茄王国”。尽管名称有丑八怪者,其味道绝佳,果肉饱满、沙瓤多汁、酸甜可口,可谓果中珍品。公司经理宋振泉先生介绍说,棚内施肥,多以煮熟的大豆发酵埋之,杀虫以沾虫板、荧光灯为主,辅以生物链条杀虫,故菜蔬成本较高,各类菜蔬单价均在十元左右,尽管如此,仍供不应求,各单位订单不断,靠的就是无公害、原生态、高科技。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两千多年过去了,“盛泉蔬菜”所在的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而“菜园”村名千年不变。在这千年古村的护佑下,“盛泉蔬菜”运势也如百脉泉水一样,长流不断,喷涌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