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

扫码登录更安全

手机验证码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ȫ
ֱƸ
查看: 726|回复: 5

[闲谈阔论专题] 我在修《苗氏族谱》,求助章丘的苗氏宗亲们!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修族谱修出来的故事,如果您有时间请读一下我的故事。
缘起:
我祖爷爷是独子,我爷爷也是独子,我爷爷凭借超强的繁殖能力,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原本以为有四个儿子还不能让一个分支开枝散叶繁荣起来吗。可惜的是经历岁月的淘洗,爷爷重孙辈儿又成了一根儿独苗了。
原本族谱立轴是在我父亲手里的,但我对这件事全然无知。等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这个立轴在老家不翼而飞了。是偷是丢,无从得知。更糟糕的是,爷爷的四个儿子已经去世了三位,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位,还剩一位,也已经九十多岁,头脑不甚清醒了。

                                                                                              60年前爷爷奶奶和大姑一家,转眼一个甲子过去了

我作为我家独苗最年轻的叔叔,有义务把族谱给他找回来,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寻根之旅。
是的,你没听错,我把传了三百年的族谱给丢了,可恨,是谁偷了我一人多高的族谱立轴,你给我滚出来。
我没有四轮车,只有一辆破电动车,我骑着我的小电驴,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寻找族谱。骑电动车时间长了,屁股真的很痛。
   

(爱女)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同村同族里找一份抄抄就完事了,对,于是我就去村里打听,爷爷辈儿的就剩一位了,已经没办法开口讲话了,父亲辈儿的几位手里都没有,都烧了,对你没听错,是烧了——破四旧。
于是我又心生一计。
章丘姓苗的又不是我一家,去老祖宗的窝里淘换一本不就行了,抱着这个幼稚的想法我去了我三百多年前祖宗定居的地方——沙湾村。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村子前面有山有水,风水极佳,怪不得老祖宗会选这里开枝散叶。村子里修的整整齐齐,我一脸茫然的在村子里头转悠半天,大夏天热的我是满身大汗。我看到一条任家胡同,还有一棵古树,我想这棵树或许是我哪位老祖宗没事儿的时候种的呢。
我是幸运的,内向的我鼓足勇气问路就问到了点子上,这或许是祖宗护佑吧。
“大叔,咱村子里是不是有姓苗的?”
“对,有,我就姓苗!!!”
这位“大叔”是跟我同辈的,我应该叫大哥。
我说明了来意,大哥很热情的把我带到了一位老者那里,他是我的父辈大爷,今年已久九十多了,头脑清醒,身形矫健。
我们一起坐下来聊了起来,两位本家跟我介绍起了村里苗姓的情况,大爷给我了一本村里的族谱,我欣喜若狂,临走我俯身一叩,以表对祖宗以及前辈同宗的尊敬。
回来后,我将这本手抄本的族谱进行了整理,用毛笔小楷又重新排版誊抄了一遍。
据两位本家介绍,村里一共有七支苗,但这本族谱却记载了九支,不知道这个认知差距是从哪里产生的,是记忆错误,还是那两支不在村中,不太清楚。
我仔细查找了一番,很可惜,这上面没有我们村苗的记载,但还是有收获的,族谱上的始祖,不出意外就是我的始祖,因为村里的苗很早就流传,我们村里的苗,是从沙湾迁移过去的。
这里介绍一下,我的村子叫东王黑村,现在已经同西王黑村合并,统称为王黑村,但在清朝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是东王黑村,因为村里的村郭上有碑刻,我小的时候见过,现在字体应该已经模糊了。
祖宗
我祖宗姓苗,我的始祖叫苗登科,来章丘的时候是兄弟两位,老大苗登科,老二苗绪科,老二是没有子女,还是英年早逝,族谱上没有介绍,名下只有“乏嗣”二字。
登科公有四个儿子:学文、学礼、学上、学进。
学文公有四个儿子:福、禄、祯、祥。
沙湾苗出自福、祥二孙,共九支。
那么问题来了,东王黑苗姓是出自学文一支——禄、祯两兄弟,还是出自始祖登科另外三子学礼、学上和学进,因为我至今没有见过任何资料,因此不能确定。
不过还好,老祖宗是被我找到了,叩首。
寻访绣惠苗氏
在我寻根的过程中,另外一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苗氏,出现在了我的视线当中。
一开始,我以为绣惠苗氏是我们的分支本家,毕竟,苗姓本就是个不常见的姓氏,一个地方,大概率不会出现两支不同的不常见姓族裔。于是我就本着宁错过不放过的精神,前往了绣惠,万一能有什么收获呢,说不定哪一本族谱上就记着我的祖宗呢。
我首先到了南苗村,问到了一位张姓大爷,大爷热情的给我介绍,说南苗有张苗两大姓氏,还带我去了村里有年望的苗姓的家门前,但敲门无人,我就向大爷道了谢,准备返程,但好像有神助,大爷最后一句话又给我了希望,他说前面还有个北苗村。

   我去的时候是上午,村子里基本都是家家户户大门紧闭,除了几位老人,很少能看见年轻人。我在北苗村转悠了半天,没有能找到问路的人,但墙上的村委名单里大部分都是苗姓.我知道我来对地方了。但他们的名字跟我们的名字里的辈分不同,我预感这里的苗可能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南苗古建筑)
或许每一个寻根的人都带着祖宗的灵光吧,我这次也是,每次准备放弃的时候,仿佛都有一道灵光给我指路。
我走到一户门前,看到里面的过道里,影壁墙前,有一对老夫妇正在纳凉,本不想打扰,就骑过去了,但想想反正都来了,就问问吧,又骑车折返了回来,站在门口向二位老人打了声招呼。
对于生人,村里都是十分警惕的,当我说明原委之后,两位还是十分热情的把我让进了家里。很幸运,又十分的幸运,这家就是苗家,这位苗姓老人从他的认知角度,向我解释了沙湾苗和绣惠苗不属于同一支的理由,两者辈序完全不同,而十分十分幸运的就是,这位苗老手中,就有一份绣惠苗的简单族谱,因为他家的儿子也十分热衷于研究自家族谱。
我征得这位苗老的同意,对这份族谱进行了手机拍摄。回来后我也对这份苗氏族谱进行了整理。虽然不属同宗,但都是苗姓,想苗姓祖先也不会生气吧。
绣惠苗氏介绍
老章丘都知道,章丘老城不在明水,而在绣惠。章丘古城其实指的绣惠。章丘的原县所就设立的绣惠,我在研究苗氏宗谱的过程中,一个词语进入了我的视线——枣强移民。
章丘有自然村落1016个,其中枣强移民村落371个,占比36.52%同样是枣强移民地的还有滨州淄博邹平等地。
枣强元朝属于真定路,明朝属于北直隶冀州,清朝属于直隶。
之前就有亲人告诉我,我们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有的族人还在大槐树下进行了祭拜。枣强跟大槐树,其实都是中国古代移民潮的起点地。
根据绣惠苗的宗谱记载,绣惠苗就是枣强移民,时间是洪武二年。谱录后面有现代的苗姓族人做了注解,绣惠苗氏,是从山西洪洞出发,在枣强中转,最后进入章丘绣惠落地生根的。

                                                                                                                  绣惠苗氏宗谱序言

我对枣强移民进行了大致的了解:
洪武元年,明朝北伐军占领大都后迅速南下,占领真定,并将其作为进攻山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元军的前沿阵地。大批明军云集到这里。从道理上讲,为躲避大战,当地百姓外逃到邻近的山东或河南地区居住,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为保证西进明军的后勤补给,明朝政府曾于洪武二年正月把真定府划归已经基本稳定统治的山东行省管辖,[30]直到几个月后真定战事基本平息时才“复其旧”。[31]虽然时间短暂,但不排除山东行省方面出于保护人口的需要,主动迁移战区百姓到济南地区居住的可能。大量谱牒资料称其始祖迁自洪武二年,似乎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张金奎
绣惠苗可能就是在这一波官府组织的迁徙中,来到了章丘。至于我的族人说的我们来自枣强,很可能是混淆了绣惠苗和沙湾苗两者。

                                                                                             










                                                                                                                         枣强移民纪念馆
图片2.png


沙湾苗来源
  该村(杨家巷)原名苗家湾,由苗姓建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杨姓(回族)由河北枣强迁来,因苗姓是汉族,风俗习惯不同,又因杨谐音“羊”,犯了“羊吃青苗”之忌,所以苗姓迁走。——网络
这一说法,应该也是混淆了绣惠苗和沙湾苗
另据该村(杨家巷)清真寺石碑和沙湾村《苗万海的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苗、杨两姓迁此建村,后苗姓迁去沙湾村,杨姓定村名杨家巷。”后张、王、马、丁、弭、金等姓迁来,村名沿用至今。——网络
这个说法就接近事实了。

                                                                                                                      手抄整理的苗氏宗谱
这是我在网络中找到的,埠村杨家巷原名苗家湾。苗家湾就是我们祖先到达章丘的第一站。我曾亲自前往埠村杨家巷清真寺寻找这块石碑,但寺内仅有新刻碑,未见老碑,寺内未见人值守,也没能问询到。至于这位苗万海叔叔或者大爷,也不知道是谁,因为我手中的沙湾苗族谱至万字辈时,万字辈大多数人都还未出生。他手中很可能持有一本沙湾苗氏族谱原本,我见的版本只是一本钢笔手抄本。
              沙湾苗和东王苗通用辈序歌(从右至左)

我根据始祖登科至万字辈,共十一世计算,一个代际按照平均25年至30年计算,大致推算始祖所在年份应该就在康雍之时,因此,苗万海族谱中记述应当属实。
也就说,沙湾苗非元末明初枣强移民,乃是出于某些原因,自发来到章丘的。
另外,这段记载还提供了一个线索,就是杨家巷,如果杨家巷人手中也有族谱保留,不知其族谱中是否会记述他们祖先同我们祖先的这段渊源,如果有热心的杨家巷老铁看到这段文字,能否帮忙留心查证一番。跪谢。
绣惠苗同沙湾苗的关系
虽然沙湾苗和绣惠苗不是同出一脉,但还是被我发现了一些双方可能存在交流的线索,现在大胆猜测和分析一下。
绣惠苗也分为同宗两支,南苗北苗为一支以十七郎公为祖,东皋村从南苗迁出一支,以五世祖苗玘公为祖。一为正支,一为外迁支。
南北苗村族谱自十七郎公至恒字辈共历二十一世,而自十七郎公至十一世“得”字辈所历经年岁正该到了康雍之际。而戏剧性的事情就到来了,得字辈以下为汝辈和年辈,而沙湾苗在廷辈后亦是汝辈和年辈,如果说这是巧合的话,那么到年辈之时,双方都默契的把年字放到了名字的最后(一般辈分都出现在中间),这就不像是巧合了。甚至出现了“清年”这一重名的现象。
而且双方在辈分表中,已用或者未用的辈分重合的有七个。而清末民初代际的两家人都使用的是“毓”字辈,该辈分实为清皇室御用辈分,排在末代皇帝溥仪的“溥”字辈之后,若清廷不亡,溥仪之后的皇帝一旦启用该字为辈,民间是不可以采用该辈分的。该字进入民间辈序表中,很有可能表达了当时人对清廷的蔑视,或者是对清廷追思,都有可能。但绣惠苗和沙湾苗两家都启用该不常用字,且是同一历史时期,实在很难说是巧合。
  因此,后世好事子孙的我大胆推测出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户苗姓人家在绣惠繁衍生息已有三百年之久,村中苗姓遍地,有老有少。天下初定,顺治爷刚刚驾崩没几年,有人说顺治爷死了,有人说他因为思念一个妃子而出家当了和尚,而这一切都成了庄内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在的皇上是一个八九十来岁的小孩子玄烨,真正当政的是来自关外蒙古的太皇太后和朝内的托孤大臣们。
那一日正值中午,有人在田间劳作,有人在林下乘凉,好不自在。突然有一个老者,或骑驴或坐车,在村头驻足,
“小哥儿请了,请问这村中是否有苗姓之人!”那局促和内向的神情亦如我当日进村一般模样。
“我就姓苗,村内大多数都姓苗!”放牛娃稚嫩的回答道。
“可否带领我见见你们的族长?”
于是,双方在友好融洽的气氛中坐了下来,这位叫苗登科的老人向苗姓族长介绍了自己以及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双方越说越起劲,于是相约,允许苗登科老先生,从绣惠苗的辈分里取走了两代,从此两支苗义合一支,友好相处。
沙湾苗和东王黑苗的关系
  两支苗可以肯定是一奶同胞的关系。族谱辈分完全一致。

                                                                                                                    东王黑村
  但双方并不是像南北苗家村同东皋村一样的正支和迁出支的关系。
  因为,经过对沙湾苗氏宗谱的仔细研读,每一支的每一位苗姓族人,都身份明晰,但凡有过继行为,有迁徙行为,名字旁边都有清晰标明。例如有一位“苗毓莱”先人就前往了东北地区定居,其名字旁边就标记了“徙居关东”的字样。并未发现有任何人迁往东王黑居住。
  因此,东王黑苗氏并非沙湾苗三世祖后子孙迁移所出,只能是二世祖学文的其他三兄弟,或三世祖福和详的另外两兄弟所出。
  简单来讲,一家人来到沙湾后,宅基地不够或者土地不够,亲兄弟分开另过了。
  而对比沙湾和东王黑的土地特点,就能够发现,两者是十分相似的,沙湾有河流穿村而过,村附近有山林倚靠,即所谓的依山傍水。而东王黑村,古时及当代也有河流穿村而过(现已干涸),周围也有低矮丘陵,远处还有锦屏山相望,且交通四通八达,还有煤矿。
这两处栖息地的选择,很可能出自同一位先人的指点。可以想象当时一位老父亲或者两三位长者为几个儿子的谋生地奔走忙碌的场景。
沙湾苗有多位姑娘嫁到东王黑村,西王黑村,有多个儿子以靳氏为妻,而靳氏多集中于东西王黑,三元等附近。
沙湾苗和东王苗古代生存状态

  兄弟姐妹,总有过的好的,过的不好的。
从族谱来看,东王黑苗氏应该算是不太昌盛的那一支吧,人丁不怎么兴旺,各支至我以下之辈分,只有零星男丁存世。另外读书人少。从至今没有完整书面族谱来看,一直就没有中举或者中秀才的,种地经商劳工为业者多。
而沙湾苗应该是比较注重读书的,有多位监生以及从九品官吏,名后有字的有多位,而取名字也十分考究,与帝王家取名有着同样的逻辑,偏旁统一,比如兄弟几个全用水字旁,全用木字旁,全用金字旁;涵义统一,比如表茂盛的字,表浩大的字;多用生僻字。这些特征非是普通庄户人家能够想的到的,必是读书人。
有近亲结婚的倾向,外戚中,同一姓氏曾多次出现,如靳(三元、东王、西王)、如韦(石屋),部(南明)。
求助苗氏同宗
  在同村里的同宗交谈中获得一个线索,说有曹范的苗姓同宗,前往我们村誊抄过宗谱,是否还有存稿还请告知,必亲自跪迎。曹范有同宗这件事,我其实也不知道是哪一支。
其实,写这么多,就是想引起散落的同宗的注意,或者有同宗附近的人,能够提供一下线索,让我把失落的族谱找回来,虽然希望渺茫,但祖宗或有灵光,能够给我指出一条路。

老妈说,你找到了又能怎么样,谁还在乎这个。出去一找就是一整天,大太阳晒着,分比不挣。可是这些苦我不受,子孙后代即使受苦可能也找不回来了。

  人生在世,不就是图活的明白吗!

  下面是我奔波过程中的一些风景。
                                                                                                                 龙四村姑子庵桥


                                                 济南国


                                             水河村

                                                                                                                          颜家村
                                                
朱家裕
                                                                                                                                         

                                                                                                                                             于家村

古城夜景
                                                                                                             上面写着,县太爷不让乱开石头,坏风水



发表于 2024-9-14 0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得多生啊  最好生八个  
发表于 2024-9-14 0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么多  不容易
发表于 2024-9-14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
发表于 2024-9-1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666     
图片1.png
发表于 2024-9-1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追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服务时间:9:00-17:00

帮助中心|免责声明|隐私政策|用户协议|举报投诉|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移动客户端|电子执照|论坛微信|删帖申请|章丘人论坛 ( 豫ICP备17038206号-2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们一直在努力 zq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