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张氏分为三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人口最多一家的《张氏家谱》记载,其始祖系于明朝洪武初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北枣强,后有族人转迁至邹平县齐东台镇大张村,后又有族人转迁至相公镇睦里村。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张士学携妻率子从睦里村迁来西营落户,迄今已经280年,传承了九代。
据说迁来最早的张氏一家始祖张振声,系( )年从章丘城(绣惠)高家庄迁来落户,迄今已经( )年,传承了( )代,张连荣为十三世。 张氏第三家系月友、月忠、月来三兄弟之父和月起之父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携妻儿,从泰安市新泰县迁来,迄今已经90年,传承了四代。 据《魏氏家谱》记载,魏氏始祖毕万,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明水办事处眼明泉村。十六世公锡麟、兆麟和祥麟三兄弟,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携妻率子从眼明泉村迁来西营村落户,迄今已经226年,传承了八代。
村中王氏分为三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迁来最早、人数最多的一家世居村子北头。据《王氏家谱》记载,其始祖王阿翟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绣惠镇回村定居。十六世公双玉,赶马车常来西营村买树,发现这里村风正、人心善、环境好,便于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年携妻率子从绣惠镇回村迁来落户,迄今已经221年,传承了八代。
王氏第二家系王教德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携妻率子俊起,从相公庄镇睦里村迁来落户,迄今已经86年,传承了五代。王绍文与其同宗,其祖父( )于( )年从相公庄迁来住岳父( )家,迄今已经( )年,传承了四代。 王氏第三家系王承德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携妻率子金云,从泰安市新泰县逃荒迁来落户,迄今已经83年,传承了四代。 村中于氏系于殿忠之高祖( )于清朝咸丰二年(公元1851年),因做香末生意,携妻率子从新泰县石莱镇马家林村迁来落户,迄今已经165年,传承了七代。 村中陈氏是陈守松因避战乱于清朝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携妻从泰安市新泰县宫里镇迁来落户,迄今已经137年,传承了五代。 村中韩氏是由韩光( ),于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携妻率子秀( ),从莱芜市茶叶镇下温峪村迁移而来。不久其堂弟韩光凤又携妻迁来,迄今已经123年,传承了五代。 村中葛氏是葛继祥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携妻从临沂市费县逃荒迁来落户,迄今已经121年,传承了五代。 村中万氏是万学芝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携妻率承恩、承友二子,从泰安市新泰县宫里镇镇里村逃荒迁来落户,迄今已经103年,传承了五代。 村中高氏系高炳耀之父( )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从绣惠镇西关村迁来住岳父( )家,迄今约已98年,传承了五代。高尧昌之父( )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从绣惠镇西关村迁来住岳父家,迄今已经70年,传承了四代。 村中艾氏是艾文扬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携妻率子,从泰安市新泰县国都镇马林村迁来,以租种“裕德堂”的土地维持生计。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在小东门里被日本鬼子的手榴弹炸死。其堂弟艾文举便携妻率子迁来接应,迄今已经87年,传承了四代。 村中尚氏系尚文德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随其姑母从泰安市新泰县迁来落户,迄今已经86年,传承了四代。 村中彭氏系彭贵生老人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携妻率玉山、玉水二子从莱芜逃荒迁来落户,迄今已经76年,传承了四代。 村中宋氏是宋振武约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从淄博市博兴县迁来落户,迄今约已75年,传承了三代。 村中牛氏系牛其禄等兄弟三人于1953年随母从后营村迁来落户,迄今已经63年,传承了四代。 西营村自古就有友善、宽厚、开放、包容的村风,不管你姓氏名谁,不管你来自何方,原住村民都会张开宽厚的胸怀热情接纳、和谐相处。这就吸引了四面八方不同姓氏的人们汇聚而来,大家谦恭礼让、和衷共济,形成了一个多姓汇集、团结凝聚的大家庭。不管是早先的闹土匪,还是后来的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都是团结一致,相互掩护,共同对外。即便在武斗盛行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出现象周边其他村庄那样的帮派对立、残酷斗争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之间坦诚相待,互帮互助,一家有难,全村支援。不管哪家婚丧嫁娶、孩子生日娘满月,还是生病或者是遇到灾祸,都是四邻百家、兄弟爷们一起靠上去鼎力相助。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年冬天,我家后院的厨房(当地称作饭屋)不慎失火,浓烟滚滚。家里人一喊,四邻八舍全体出动,有几个到大街上喊人求救,其他人迅速投入灭火。不一会功夫,村民们提着水桶、扛着梯子等救火工具,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大家迅速在四邻家的水井到失火地点之间排成几条长龙。有从井中打水的,有传递水桶的,还有的骑在墙头上接水桶、再传递给墙下人,一直传递到失火地点,将水泼向火苗。大家齐心协力,忙碌了近半个小时,黑烟逐渐消失,火终于被扑灭了。 直到现在,村里人仍然保持着睦邻互助、风雨同舟的优良传统,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着美丽富饶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