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章丘
---章丘殡葬文化之简述
袭普宏
自明清、民国一直到“解放”前夕,民间流传着:“生在苏州,长在杭州,死在济南,埋在章丘”的说法。意思表达尽然:苏州人长的皎美,面腻肤白,操一口悦耳的“吴侬软语”,男胜“潘安”,女赛“蝉娟”,乃为其一生的“资本”;杭州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那秀丽的山水,优美的环境,讲究的茶、餐饮习俗,安逸的生活方式都无出左右;济南则在医疗及护理水平称“上佳”,而“祥”字号的寿衣选料严谨,做工“考究”,能使死者风光地“驾鹤西游”;“埋”在章丘,更是实至名归,不但坟修的美,修的固,那隆重的殡葬礼仪更是让人推崇,其它地方无可与之相比。
先说选阴宅,又称“点穴”。一般大户人家,只要添了男丁,无论主人年龄大小,就开始为自己的“百年之后”做安排。先找到有名气的风水人仕,请到家中,奉上聘金,口尊“先生”,大席伺候。同时,派专人引导,踏遍周边的山山水水查看地形,地貌、地势、地脉。一旦寻到山清水秀,“活”水廻绕,生气凝结,得风得水的“宝地”后,不惜重金购入,作为“百年后”的“息卧”之地。若能选得一块“宝地”,可择吉避凶,庇佑后人。而“龙脉”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宝地选好后,择吉日、吉时开工。开工时,先用“三牲”祭祀土地、太岁,让其趋避,以免在“太岁头上动土”。然后本着北上南下,东主西宾的方位搭棚、划线、打木桩。长子象征性地铲土三锨后,由雇的“八仙”{开穴埋坟者}正式“开穴”。穴要开出长丈二、宽一丈,深一丈的多个坑穴,(同时为妻妾们备好)然后用长条豆青石铺底垒壁。并用糯米浆、鸡蛋清、“万年灰膏”混成的“三合浆”灌石入缝。墓穴轮廓基本形成后,“细石匠”方可进场。坟要修成:“凋牌子”、“一帮十一”的“墩头”;还有“独影壁”、“独中堂”、“二龙戏珠”的花板子;穴间“神道”要修有“透花月窗”、“大敞门香堂子”等。雕师一般为六人,将选好的上等“青石板”磨光并绘上图案,经主人过目首肯后,方可“开雕”。这些能工巧匠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几年,甚至修到主人殁后方可“礼成”。雕师们耍的是手艺,干的是“精雕细刻”的慢活,慢工方能出“巧匠”,就是这个理。无论工期多长,一日三餐、四菜一汤、烟酒不断、月结工钱是必不可少的。这笔开支,并非小户人家能“供”得起的。那雕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蝠(福)、鹿(禄)、鹤(寿)雀(禧)活龙活现;浮雕、透雕错落有致;“云”字边、“万”字头舒卷流畅;春枝、春蔓造型美妙;主穴、侧穴不近相同。为的是让逝者享尽“极乐世界”中的一切荣华富贵。其造价不蜚,堪比“宫殿”之奢。
再说备寿材。人一旦有了孙辈或过了六十虚岁,必亲选“寿材”。一般选用上好的柏木解成六寸厚独帮独底,“盖”则解成厚八寸独板。找到专业工匠按“标准制式”,全部锲隼结构来打造这“三长两短”之物。人未到七十不能上漆,称之为“白皮棺”。上漆时要“油”成朱色“大漆”并画上“万寿”的篆文。
柏木耐腐且有异味,防止如“獾、鼠、穿山甲”之类的动物啮啃“棺尸”。而活人过寿,也有纳“棺”之习,寓“纳寿、纳官”之意。如章丘“东方商人”孟洛川之母高夫人六十大寿时,天南地北的商界朋友,送来的“寿材”达十几口之多。时值盛夏,全部入“棚”。年底有友自南来访,告知棺中有“物”。安排人“启”后发现,棺内装有豆腐一块、猪肉一方、青菜一颗,且“新鲜如昨”。方知密封好,材质更佳。据说此树为南洋苏门答腊深山中生长,千年方可成材,十分罕见,叫做“香沙”,有“保鲜木王”之称,现已绝迹。老夫人“百年”之后,就是用这口香沙棺来“装殓”入葬的。至于“金丝楠木”,除了“皇家”,百姓万不敢用,是犯杀头之罪的。
接着说“装殓”。这是一道“繁而谨”的程序。死者弥留之际,逝者如男性,家中男子要为其“净身”,女子则为其“净面”。逝者如女性,则女子为其“净身”,男子为其“净面”。以示孝道。咽气后,趁逝者未僵之时,后辈们则为“逝者”贴身先穿上白色衬衣、衬裤后,再穿戴早已“备”好的寿衣、寿帽、寿袍、寿靴。无论冬夏,死者一律着棉寿装,颜色一般为蓝、褐色。男“袍”女“裙”,以示死后能起“旋风”;男戴挽边缀有红布球的帽子,女戴“凤冠”以示“驱邪”;忌着兽皮,寄来世“托生”为人;身罩棉袍以示“身价”;脚穿白布袜并套上“大饺子靴头”,男黑女蓝,以示“西去”的路走的“稳”;衣服无扣,全部用带系住,以示“带子”,后继有人;嘴放“含口钱”以示贵人语迟、叫“含殓”;双手各攥金、银元宝或金、银币及攥有用面蒸的“打狗棍”,用以“打发”在西去之路“索鬼”、饿狗之用;寿衣绣有“五福棒寿”图案,以示尊贵;死者须着古装寿衣款式,以免与“先人”见面,无从“相认”。大户人家寿衣,忌用“緞子”,音谐“断子”、为不吉。一般用丝质面料,作成“五领”款式以示富有。
“灵床”是用两条长凳支起的单扇门板“搭”就而成。男逝者用“带鼻”的那扇,女逝者用“带扣”的那扇。铺上甘草、褥子、白布单后,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腿并喊:“爹或娘呀,过梁咯”!“执宾”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将公鸡杀死,叫“引魂”。并将一根“黍秸”横在梁上后,将黍秸砍断方可“移尊灵床”。“灵床”须设在主堂明间,叫“挺丧”。逝者须仰放,头南脚北或头西脚东,身覆白布,面罩布巾,叫“幪目”;忌“压梁”。“祭台”设在逝者身前,方便“登堂即拜”。祭台的方桌上铺有带“弔”字样的白桌布,将逝者的“牌位”设于祭台上靠里边的中央。摆上“长命灯”一盏,随添灯油,灯不能“熄”,燃至“入葬”。要设置香炉、蜡台;用筷子一双,穿起九个烧饼为“倒头饼”;用小米蒸成半熟,两碗相扣的“倒头饭”;用顶部缠有棉球的细高粱秸插入一方豆腐。放置五根桃枝做的“打狗棍”。这一切,都是为逝者在赴“黄泉”的路上能照明、打狗、打饥之用。
祭台上设“三牲”(整鸡、整鱼、整猪头),四干、四鲜、四果、四点等。这叫“摆祭之奠”。以便前来“打祭”未备食盒者,用以花钱“租祭”之需。摆祭后,要在“灵床”前的地上,放置一个大的砂盒或瓦盆,用以祭奠时化纸之用。在用前,先由“孝子”们在盆中化纸三斤又十两,(小两)并将“纸灰”包好,待“入殓”时一同装入棺中,以示逝者不缺零花钱之意,也叫“烧落地纸”。
然后就是封门、挂孝、报丧。《礼记、曲礼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除有“功爵”者外,一般大户人家称之“去”或“逝”。家有逝者,须先行“封门、挂孝、报丧”。在给逝者“装殓移灵”后,开始“变服”。子女们及“五服”内后辈们穿戴好“孝服”,由逝者的长子先去族长和“红白事大执宾”家去跪哭“丧事”。族长携“大执宾”及“理事”们即到“丧”家分工、先安排“封门挂孝”,后安排“报丧”事宜。凡“五服内”的大门,须用白纸将“春联”等覆盖,这叫“封门”。再将白纸做的“吊钱”掛于“丧家”的大门口,以示家有丧事,这叫“挂孝”。然后将“服内”的晚辈男青年召集起来。分发孝服穿戴好,并各执备好的“孝服”分头去已嫁出的直系老姑、姑、姐妹等所在的婆家“报丧”。“孝服”是分等级的:一服孝男须着麻片连就的粗服,为“重孝”,须戴“孝帽、扎孝带”,(孝帽双层、俩角、后辫、前帘)孝女除着“粗服”外还要“披麻”戴白绢花扎缀的“头饰”叫“斩衰”;二服着麻布粗针大线缀就的“中粗服”男戴“孝帽”,女戴“孝饰”叫“期衰”;三服须着白粗布缝制的“次孝服”,扎“孝带”,不戴“孝帽”叫“大功”;四服着的细白布缝制的“轻孝服”,带黑纱,叫“小功”;五服着漂白布精制的“次轻孝服”,带白花叫“思麻”。但无论几服,无论男女,都须“裱鞋”。只有“一服”,鞋不能穿,只能“沓邋”。去人家报丧,不能进大门,须在门外呈上“讣文”一般为:“不孝男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妣”、其父、(母)讳xx、痛于xx年xx月xx日x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享xx岁龄。不孝男xx侍在侧、亲视含殓、尊礼成服、谨择于xx年xx月xx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哀此讣文。古历xx年xx月xx日,初九接三、初九唪经。孤子xx泣血稽颡”。接到“丧讯”后,已出嫁的女人们,穿戴好“孝衣、孝饰”后,一路踉跄,抢天呼地,嘴哭“亲娘”(无论逝者是父母兄嫂一律哭“亲娘”)至丧家“守灵”。而去外婆家报丧,须由逝者的长子穿“重孝”亲往。有时磕破了头,也不定被纳入门。进门后,外婆家“当家人”询其逝者的病情、治疗情况、伺候如何、有何遗嘱等等。严厉之势,如同审讯,长子须一一解答。半日后,外婆家人抬着祭品,浩浩荡荡前来“奔丧”。进村前,先派人捎信,长孝子即率孝子贤孙们出村“跪迎”。长子手托“云盘”,举手过顶,内置“孝布”伏地嚎啕,听从外婆家“头人”的“数落”。三请后,方可随孝子们到家。“祭拜”后,由专人陪宴,设“大席”伺候。这叫娘家人来“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