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圩子墙的记忆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富裕就容易招匪盗,所以修建环村的圩子墙就成了当年最佳的防卫。龙华的圩子墙具体修于何年没有找到文字记载,推断大约在清后期修建。村级的圩子墙,大多以富户出资为主、各户出工为辅的形式修建,用三合土夯实。据老人回忆,龙华村的圩子墙宽约三、四米,高约四、五米,环村傍水,周长约四、五华里。共有八门,各有门楼、大门,墙上有垛口、转角有瞭望台。龙华村的圩子墙分四正门,四哨门,每个门都有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名称:大东门曰:东岭,小东门曰:晓月;大西门曰:望华,小西门:(无考了);大南门曰:阚胡,小南门:(无考了);大北门曰:永清,小北门曰:卧看。局势平安时,只有巡更和开关圩子墙大门的少数人员管理,实行朝开夜闭。战乱匪祸时,村里统一安排乡丁巡值轮岗,当时为保一村老小安全起了巨大的作用。 那时候圩子墙内的家宅,各有特色,高楼弧檐之院,多为经商之家;青砖釉瓦之舍,定是书香之宅;纵是草屋坯房,一副娟秀春联映门,不枉耕读人家。村西,三会寺大庙暮鼓晨钟,佛佑家园;村东,张氏家庙威严庄重,敬奉祖先。寺庙和家庙都是三进院落。分为前厅--准备的场所;中院--正殿,佛像或祖宗牌位供奉在正殿,后院则不同,寺庙的后院是僧侣住所。家庙的后院是盛放过年、过节扮玩用的龙灯、高跷、芯子,和祭祖用具的地方。 村里的三条主要大街,街巷宽敞,巨石铺道。村南东西大街上的临街门户,宽大高耸,能直接将四匹马拉的大车赶进院子。直到解放后有的做了学校,有的当做了办公的处所,现在许多大门和过道还保留了原样模样。当年的龙华人对宅院风水、建筑布局十分讲究。其中一家院落被人们称为“倒挂金钟”,户主为了取东南门的方位,专门留出一条胡同,从北通到南,再从南边盖大门、建宅院,其特殊的形制就像倒挂着的金鈡。 老圩子墙初始毁于1940年前后,据说是翟毓蔚所为。有一次被日本鬼子堵在龙华庄里后,墙高门锁,难以逃脱,躲避一夜后日本鬼子撤走,第二天他就派人在圩子上炸了些缺口。真正大规模毁掉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户大兴土木,家家户户讨厌了圩墙的阻拦,先是有人在圩墙外修建家舍,后来,紧邻圩子墙的就拆墙扩院。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不懈地刨拆中,整个圩子墙毁坏殆尽,现仅存残墙体三、四段,总共数十米的地方。 也许这就是历史,当年毁掉它理直气壮,今天寻找它后悔莫及。这种事不是一个村、一个县的特有行为。回首看看当年,多少家族,点燃家谱、扯下宗轴,祖宗已然随烟飘走;多少村镇,毁寺拆庙,僧尼还俗,神佛无奈离群远去。轰轰烈烈的拆坟造田,把自己的祖宗们,拖出棺材,暴尸田野,心无忌惮;一系列的损坏之后,只剩下麻木无惧的心,只留下少知无畏的人,还有不断消失了历史文明和古典文化之后的心灵荒漠。 如今,处在又一轮大拆大建形势下,所幸的是近年普集街道办事处积极落实古村落保护政策,一栋栋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得以保留,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村落被投资保护,普集的杨官、博平、于家、龙华等村先后被列入省市古村保护名册,这真是济南之幸、章丘之幸、普集之幸,更是龙华村后人之幸。同时,龙华人的保护古村落、古文物的意识越来越强了,贡生旗杆的青石底座、贡生亲手种下的老枣树,致中堂的老堂屋和牌匾都得到了有心人的精心保护。 古老的兴龙桥还在,青砖黛瓦的古宅还在,一片一块的碑文还在,张姓传人的行伍特质还在,龙华文化村的底蕴尚存,相信龙华村以后的历史传承一定会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