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07890
- 积分
- 505
- 声望
-
- 财富
-
- 龙珠
-
- 铜币
-
- 回帖
- 0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11-19
|
鸿章照像馆位于章丘古城绣惠东西大街路北,1930年(民国十九年)开业,是章丘一家较有名气的照像馆,创办人王厚儒、杨伯然。
王厚儒,祖籍章丘绣惠船王村,杨伯然系北京市门头沟人。民国初年,二人同在北京学习照像技术,关系深厚,堪称知己。特别是杨伯然精明强干,对于照像技艺颇为精通。选景、摄影、配药、冲洗、整修,着色等工艺,非常熟练,备受王厚儒钦佩。
学习期满,二人皆能独立作业。经过商量,二人筹资1000元(现洋),决定到王厚儒家乡——山东省章丘县老城绣惠开办照像馆。原因有二:一是王厚儒系章丘人;二是当时章丘还无一家照像馆,属独家经营;三是地处当时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意好做。于是,杨伯然随同王厚儒来到章丘县城,租赁房屋,开业照像。起店名“鸿章”,寓意“鸿雁南飞落章丘,大展宏图”。业务范围有室内人像、外照、约照和照片加彩等。开业后生意很好,杨伯然就把家眷迁来章丘,安家立业。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杨、王二人经营上产生分歧,闹矛盾,王厚儒一气之下离开了杨伯然,到济南、商埠与人合伙另立门户,鸿章照相馆由杨一人经营。
杨伯然办店有方,技术过硬,价格便宣,讲究质量,所摄制的黑白照片多年不变色不脱落。另外,杨伯然还善于与社会交往,平易近人,热情待客,童叟无欺,因而生意很红火,收入颇丰。因为租房营业,无固定房舍,几次搬迁,影响了生意。后来资金有了盈余,杨伯然就在老县衙西邻购买了房屋,装修门面,完善设备,使鸿章照像馆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章丘城内颇有名气的店铺。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章丘县府警备马队的张茂堂将其老家历城县彩石乡东神屋村的侄儿张风岑带来跟着杨伯然学艺。张风岑天资聪明,老实厚道,虽然只有14岁,但勤奋好学,敬业尊师。杨伯然没有子女,视风岑为亲生儿子,把全部技艺传授给了爱徒。四、五年后,杨伯然就把照像馆的一切事务交给了张风岑经管,自己在后指点及向外招揽业务。
1931年至1935年(民国二十至二十四年),冯云和任章丘县长时,因与杨伯然是老乡,经常到鸿章照像馆和杨叙谈,也常陪同军政要员前来照像,因些,鸿章照像馆声誉渐增,杨的地位大增,不但为民众照像,而且承揽了县府内各机关人员和学堂师生的照像业务,同时上面来章丘视察或社会团体来访等大型合景,也由鸿章摄制。1935年春天,冯云和兴致很高,特意约上杨伯然陪同到西关高家花园观赏牡丹,张凤岑扛着照像机摄影,在当地影响不小。鸿章照像馆之所以兴隆,除了经营有方,质优价廉外,还与杨伯然结交权势,奉迎随和有很大关系。

(五八年大练钢铁章丘参与人合影)
鸿章照像馆摄制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如定婚照、寿诞照、婴儿百日照、团体照、升迁照等。杨伯然为了使顾客满意专门聘请了西关孙厚之在底片上写蝇头小字。那时没有电灯,鸿章像馆为了解决室内照像光线问题,修建了玻璃房屋。那时没有彩色胶卷,就用人工在照片上着色,鸿章照像馆不仅等客上门,而且扛着像机走街串巷下乡到户、登门照像。鸿章照像馆就是在扩大经营,广开财路,严格质量,价格优惠中发展的。
王厚儒在济南经营照像行业也较有名气。随着岁月的流失,杨伯然、王厚儒矛盾消除,和好如初,经常来往,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为了增进友好,王厚儒将其在家的小女王锡玲托付给杨伯然学习照像技艺。由于杨认真教,王虚心学,加上大徒弟张风岑热心帮助,不久王锡玲就精通了全部照像技术。杨伯然年龄越来越大,店铺全由张、王二人经营管理。后来,张风岑、王锡玲结为夫妻,杨伯然更加放心了。
新中国成立后,鸿章照像馆越发兴隆,杨伯然被选为章丘县政协委员。1953年照像业实现联营,1956年公私合营后,鸿章照像馆改名为“城关照像馆”,杨伯然退休养老,店铺由张风岑、王锡玲二人经营。以后城关通上电,照像馆配备了灯光、布景、道具、服装,像机更新换代,上了彩照,拓宽了经营范围,开办了照像器材的销售和冲卷、洗印、放大等业务,房屋拆旧翻新,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4年,老干部旧地重游,特拜访当年的照相师傅 杨保兰)
1987年,张风岑病故。1990年杨伯然告老还乡回北京,二年后病故,享年9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