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

扫码登录更安全

手机验证码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Ƹ
ȫ
查看: 5466|回复: 0

日不足者日有余,日有余者日不足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发表于 2020-10-15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释:专心于涵养的人,每日可以看见他的不足;专心于识见的人,每日可以看见他的有余。每日不足者等于每日有余,每日有余者等于每日不足。

一次,有人议论说,王阳明门下的弟子,某人专在涵养上用功,,某人专在见识上用功,对此,王阳明评论说:“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王阳明的话好像绕口令一样,什么意思呢?首先要明白“涵养”和“见识”的意思。“涵养”侧重于“行”,即提升修养;“见识”侧重于“知”,即明白道理。修养好的人不一定能讲出很多道理,而且修养的提升,十分缓慢,一个粗人不可能两三年时间便变成绅士,所以“日见其不足”;懂道理的人不一定修养好,而且为学明理,比较快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读两三本书,见识跟以前就不太一样了,每天都能看到进步,所以“日见其有余”。

但是,一个人的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往往会由量变到质变,了悟了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日不足者日有余”;而一个人的学问做得再高,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说,如果没有进行修炼的话,也很难反映到修养上,所以说,“日有余者日不足”。打个比方,现代人都重视养生,一个按养生的要求去做,每天锻炼身体、调理饮食、调适心态,另一个人专门学习养生理论,养生方法,若干年后,养生的人养得红光满面、身轻体健,这时候,他对养生之道必然已经心领神会了,可以上电视台讲养生经验。而学习的人学得面黄肌瘦、一身毛病,他也可以上电视夸夸而谈地教人如何养生,自己却没有真正受到知识的滋养。王阳明推崇的是前一种人,因为涵养比见识更有价值。

可不可以涵养与识见齐修呢?这是最理想的进修方法,王阳明便是如此。但有些人限于条件,或因性情使然,自然会偏向于涵养或见识一边。例如有些大学教授,想实践没有机会,自然会把精力用在识见上。

王阳明对涵养与识见的论断,颇似佛家的观点;他的“心学”,与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的理论亦有神似之处。佛家中人也有涵养功夫和识见功夫的不同,据《毗奈耶杂事卷》说,比丘可分为经师、律师、禅师三类。律师精通佛教戒律,法师长于讲经说法,都属于做识见功夫;禅师长于坐禅参修,属于做涵养功夫。禅师不一定要懂得那么多佛教知识和修行方法,但一旦“顿悟”,获得了无漏体验,见识往往不同凡响,足以给没有悟道的律师、法师们当导师。慧能本是个以打柴为生的樵夫,据说不识字,自然无法做学问。后来,他发心向佛,拜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尚未剃度为僧便已悟道,并继承弘忍衣钵。后来,他遭受嫉妒的同门逼迫,不得不流落江湖,混迹于农、商、渔、猎等各色人群中。有一次,他来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经。几个学僧看见风吹幡动,引起了争论。有的是说幡在动,有的说风在动。慧能插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此语一出,众僧皆惊。印宗法师也深感惊诧,当即跟慧能打起了禅机。最后,印宗法师为慧能所折服,当即决定为他剃度。但印宗法师虽然年纪大、资格老,却不敢做师傅,反倒拜在慧能门下为弟子。此时慧能年仅39岁,正式开始弘法。他以鲜灵活泼的禅机,倾倒了无数人,很快闻名遐迩,不少人慕名而来,不畏山高路远,向他求法。

一般的观点认为,谁的知识多,谁的学问大,谁就有资格当老师,但是慧能既不识字,知识又不如其他学生多,凭什么当老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好比一个百发百中的枪手,不管他有没有学习过枪法理论,都有资格给人当教练;一个管理了一家大公司并且生意兴隆的老板,不管他有没有读过MBA,都有资格教别人做生意、搞管理。这就是涵养之妙,一旦到了悟道的境界,自然一理通百理通,可以不学自知,论真切功夫,他们都比“书呆子”强多了。

慧能知识不多,涵养深,所以他有资格教那些知识比他丰富的人。有一天,无尽臧尼对慧能说:“我研读佛经多年,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

慧能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说给我听听,或许我可以帮助你。”

无尽臧尼笑了,不以为然地说:“你不识字,没有读过佛经,怎么可能了解其中之意,又怎能帮得了我呢?”

慧能说:“佛性和文字没有关系。”

无尽臧尼仍然半信半疑。

慧能又说:“佛性好比天上的明月,文字就像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位置,但手指不是明月,看月亮也不一定非得通过手指。”

无尽臧尼对慧能的妙论大加赞赏,就把佛经中不懂的地方说给慧能听,慧能果真为他解决了许多疑问。

还有一次,卧轮和尚自认为已经开悟,便做了一首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慧能听说后,对弟子说:“这个偈子没有明了佛法的真义。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对镜心不起’,认为这就是功夫好,大错特错。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而不是死在哪里,变成金木土石,那样不能度生,没有一点价值。”他随即做了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弟子们听不懂,请他开示。慧能说:“所谓有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挂在功夫上了,这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不能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假如断了思想,像一块木头、石头,有什么用呢?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不能起作用,所以我说‘对镜心数起’。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动念。虽然起心动念,但不著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证成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

慧能没有学过佛理,可他悟道后,讲出来的话,句句都合佛理,涵养的妙处,即此可见。有趣的是,王阳明也认为“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跟慧能的认识一样。这应该不是知识的继承,而是古今同理,今人体验似前人。

在生活中,提高见识是很容易的事,花几天时间看本书,见识就上去了。提高涵养却很难,知道不等于做到。有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宰相,将韩国治理的很好。申不害主张法治,有一天他对韩昭侯说:“所谓法治,就是根据臣民功劳的大小给予赏赐,根据他们才能的高低授予官职,根据他们所犯过失的轻重给予惩罚。简单说,就是信赏必罚。”

韩昭侯听了,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话。

申不害又脸色凝重的说:“现在,我国虽然建立了法律制度,您却听从了左右大臣们的请求,不依法办事。本该惩罚的,左右一请求,您就不了了之;不该奖赏的,左右一请求,您就给予奖赏。这样一来,法律形同虚设,怎么可能做到令行禁止呢?”

韩昭侯听了,恍然大悟到:“先生所言极是!从今以后,我知道如何实行法治了。”

过不久,申不害的一位堂兄前来投靠他,想谋求一个官职。申不害知道堂兄才能平平,本不想推荐,但自己年幼时曾受过他极大的恩惠,兄弟二人感情甚笃,现在兄长千里迢迢而来,自己身为宰相,怎可让他失望而归?于是,申不害找了个机会,私下向韩昭侯提起此事。

韩昭侯笑笑说:“先生所说的不正是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啊。我现在如果听从了您的请求,就违背了先生以前说的话。我只好不听从你的请求了。”

申不害听了,羞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从第二天起,他就搬出相府出去住了一段时间,以示对自己的惩罚。

申不害的见识很高,完全清楚韩国治理的弊端,也知道对治的方法,可惜他涵养的功夫没那么高,一旦遇到切己的问题,就犯糊涂了,讨了个没趣。但他知耻而后勇,自罚过失,涵养又比一般人高多了。

做功夫的人应该注意,别以为读了几本书,懂得几家的理论,便具备了真功夫,只有加强涵养,在身心上体会,才有希望“大彻大悟”,达到智慧通达、日用有余的境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服务时间:9:00-17:00

帮助中心|免责声明|隐私政策|用户协议|举报投诉|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移动客户端|电子执照|论坛微信|删帖申请|章丘人论坛 ( 豫ICP备17038206号-2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们一直在努力 zq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