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

扫码登录更安全

手机验证码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ȫ
ֱƸ
楼主: 李佰乐阿

[闲谈阔论专题] 晚辈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籍贯茂李,家里信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3-12-2 14: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3-12-2 15: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3-12-2 15: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3-12-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了挺多当官的
发表于 2023-12-2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應該爲老章丘城即綉惠街道駐地往東。
发表于 2023-12-2 17: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chownly 发表于 2023-12-02 13:53
寻根问祖话家史之二——“茂李庄”族系传承
2020-07-06
阅读 2362
  据父亲回忆,祖父在世的时候曾提到:“我们家这支李姓是来自山西”。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可惜我们这支李氏古谱早已遗失,始祖的族系根脉已无从考证,好在我们有一支族亲恭李深(号净渊)为始祖,依然生活在祖地——山东章丘绣慧茂李庄。
  章丘有十一“李”,其中绣惠“茂李”乃名门望族。茂李庄历史悠久,村民多为李氏宗亲,庄内南北大街贯穿二里长,圩子墙壁垒森严,被周边群众誉为“大庄子人家”。
  据族谱记载,李姓始祖李深明封谏议大夫,原籍直隶冀州枣强县,元季至正元年迁居山左章邱县城东茂李庄。
  宋元之际,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洪水泛滥,城邑荒墟,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其中一脉流寓到中书省(黄河以北)枣强。元朝1276年至1367年间,各地农民起义频发,至元朝中期,主战场河北地区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夫役差徭,杳无声息,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后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元朝至正二年(1342),为谋生计,茂李庄李姓始祖李深(号净渊),由中书省枣强携四子迁至山东章丘县,先居于明水塘子崖,后迁东关外草市。山东章丘在元代比较富庶,在册人户已达22000人。先祖见此地“田野水陆宜粟麦桑麻蔬果,潴而为泽,鱼藕蒲苇,流而为川,水硙千余区”,便留了下来。当时,漯河流域水系丰盈,柳荫成行,可耕可渔,亦可磨粉制香,故称之为“磨柳庄”。据《漯河桥碑》记载:“清末,村人李善甲的孩子不慎被车撞死,李未追究竟放车夫自去,恰被私访的县官碰上,对李善甲颇为赞许,便说:李家为人宽厚善良,日后必定人丁兴旺,发达茂盛”。为了褒扬李家善举,便令将“磨柳庄”改名为“茂李庄”。从此,“李氏”在此世代繁衍,成一方望族。
  茂李庄历史悠久、宗祠古巷、古井古树众多,特别是村南的李氏宗祠,是章丘市唯一被列为济南市重点文物的祠堂建筑,更是李氏家族家大业大的最好的佐证。

▲山东绣惠茂李庄“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祠堂分过厅和后厅,前后两院。宗祠门悬“李氏先祠”匾额,前殿面阔5间,青砖黑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脊。殿前植有苍松翠柏,寓意“百世同堂”,两边各有拱门与后院相通,在东拱门上刻有"柱史遗迹","迪维前光",西拱门上刻有"世德作求"和"紫满函关",在拱门内有两棵垂槐,枝干盘屈,宛如虬龙,树下有一平铺的石板,石板上有一个小圆孔,别有一番风味。相传,当年朱元璋当长工放牛时,常躺在石板上休息,就顺手把牵牛绳系在石板的小圆孔上。后来,朱元璋真成了“天子”,人们便称这两棵垂槐为“卧龙槐”,称树下的石板为“卧龙榻”,并赋诗二首: “补天遗剩饱风尘,流落黉隈獭水滨。光武钓台休艳羡,牧人下榻有前因。”“弄笛归来戴月明,脱蓑偃息像天形。人龙飞舞石龙现,霖雨苍生颂太平。”

▲李氏宗祠拱门内的“卧龙槐”与“卧龙榻”
  祠堂后门可直通祖墓,李氏祖墓占地1.73万平方米,现有李氏一世祖李深、净渊公神道碑一座,墓碑立于清咸丰九年,高约2米,上书“黄清”,下书“明赠谏议大夫一世祖李深及大恭人一世祖奶程大恭人之墓”。墓的整体呈椭圆型,下为砖砌,上为土茔,高大肃穆,当地人恭称为程老爷墓。如今,每当祭祀日或大年来临,本村和附近的李姓后人都要到祠堂祭祖,购买贡品按人分摊,大年三十下午在祠堂放鞭炮,正月初一早晨来吃贡品,年年如此。 
  有专家推断“茂李庄”李氏与李聃(老子)为一脉,理由有二:一是东拱门上刻有"柱史遗迹"和"迪维前光"。“柱史”是"柱下史"的简称,一般指侍郎等朝官,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得名,因老子曾为周朝“柱下史”,所以这里“柱史”则是指老子。"柱史遗迹、迪维前光”,说得是:“老子的思想希望李氏后裔发扬光大”。二是西拱门上刻有"世德作求"和"紫满函关"。"紫满函关",即东来紫气满函关。传说,有一天,函关守官尹喜忽见有紫气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不久,果然见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正准备去流沙路经此关。老子在此小憩,并为尹喜作《道德经》五千言,从此德行天下。据此推断,“茂李庄”李氏与李聃(老子)为一脉,我认为有些牵强,也许是出于“老子”的名望。
  值得思考的是,理性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代的。我们李氏的族谱修撰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基本上都是私修,由于史料有限,难免道听途说,偏离正史。
  在山东,李氏和许多姓氏一样,都自称祖先是来自“河北省枣强”。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据史料考证,祖辈移民(1342年)前后,大规模移民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宋元年间(1194年至1213年);二是明朝大移民(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于晚于祖辈移民在此不必赘述。要了解宋元年间大移民,我们先要从“夺淮入海”说起.据《书经禹贡》记载:“九河既道”到齐桓公元年(前685年),“九河”已“塞其八流”,由于黄河水位暴涨,曾多次侵占淮河河道为入海口,使河南、安徽、江苏等淮河流域,成了黄河肆虐的“黄泛区”,史称“夺淮入海”,沿岸居民无奈选择逃荒移民。邳州(今江苏省徐州市境内),古称“洪水走廊”,金明昌五年(1194年)有住民13万户80余万人。《金史》记载:“贞祐初(1213年)邳州户27232,人口20余万”,这说明邳州自1213年至1194年近20年间,人员减少约10万余户 60余万人。另据《邳州志》记载: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决战于邳州泇口镇之后,到贞祐初年(1213年)七十余年邳州再无战争,除了黄河水灾也无其他自然灾害。由此可见,邳州人口锐减显然是黄泛后移民所致,主要集中在1194年至1213年间。邳州所辖区良璧(今邳州市岔河镇)古代曾是人口大镇。据《邳州志》记载:“梁王城北数十里为良璧,殆明以前一巨镇,岁人常巨万。”人口过万的良璧显然具备移民条件。据史料记载,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元朝设河北为“腹里”,由中书省(“都省”)直接管理,元明两朝根本不存在“河北省”,更没有“枣强县”。巧合的是,古时良璧北部古黄河两岸长有天然枣树林,当地人称之“枣墙”亦称“枣强”,至今仍留有遗迹可考,这也正契合了“河北枣强”一说。

▲山东“茂李”李氏族谱

▲山东“茂李”李氏族谱

▲山东“茂李”李氏族谱
  综上所述,我们祖辈是元朝至正二年(1342)移民,晚于宋元年间移民130余年,而早于明代移民近30年,这显然在时间上与宋元明年间两次大移民不符,移出地也不是如今的“河北省枣强县”。
  如族谱记载的时间准确,祖辈移民唯一的解释是:我们的祖先,曾居于黄河以北的良璧,并不是"官办"有组织的“移民实边”,而是黄河决口之后,西、南、东三面皆是洪水,只能选择向北逃难,然后渡过北清河(现黄河),逃往地势较高的山东省中北部,即所谓的“流民”,也未必会被纳入当地户籍,难怪有人在《地方县志》上,未能查到官方记载。
  “茂李”李氏向来注重后人教育。据考证,茂李庄内有一义学,始建于清代,是村民自愿捐款兴建的,校内立有“慷慨捐助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利在千秋”的碑额;教堂内写有:“念书好比种大秋,旱了涝了都得收;白天不怕人来借,晚上不怕贼来偷”的劝学的警句,也使李氏族人世代耕读,诗书传家,英才辈出。
  相传,茂李庄有一株独特之树,树叶与管帽上的玉牌相似,风水讲此家族必将世代为官。的确,李家自始祖开始,历代为官者甚多。李氏后人有策藉豋仕者,有黉宫入庠者,或监生贡生,或廪生庠生,皆名列史册,光宗耀祖,泽被后世。时至当代,更有县处级干部50多人,获高级职称和英模表彰者不计其数,李氏宗亲遍及域内6000多人,流寓外地4000多人,有人赞誉:“茂李”者,名至实归也。后来,有人竟恶意破坏李家风水,多次砍伐庄内古树,古树虽重生不死,但树叶却变成了铁锤状。至此,李家后人做官的渐少,反倒改行做铁匠的多了。
  据族谱记载,一世祖李深,明封谏议大夫,配妻程氏,明封恭人,带着四子从枣强一同迁出,四子分别是:文泰、武泰、龙泰和安泰。其中,文泰、武泰留在章丘,龙泰和安泰后来去了南京,所以南京也一个茂李庄。二世祖是李文泰,字均平,谏议大夫,配妻张氏,明封恭人。三世祖李亨鲁,字秉礼,配妻袁氏、胡氏,仍封恭人。秉礼公少年时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布衣交,幼读儒书,品端学粹。明太祖登基后,洪武二年,特授谏议大夫左正言,诰授谏议大夫,封赠二代。时近至尊,枢密军机,均得参赞。后殁于官,诏遗御前大臣抚归里,葬于祖茔西。



  自始祖迁至山东,传至当代已有二十余世。李氏宗祠现保存的《李氏族谱》续修于民国二十年,共八卷10册。起初,由于家族内辈分用字各支不一,为保主脉清晰可查,规范自二十二世至三十七世辈用字,依次为:庶、绩、咸、熙、百、善、延、庆、承、昭、绍、哲、世、泽、洪、盛。我们李氏一脉的天祖为二十一世祖李振泰,高祖为二十二世祖李庶刚,二十三世兄弟三人,分别是功绩、金绩、玉绩;二十三世祖李金绩是我们曾祖,以行医为生,宅宽院阔,丰衣足食。二十四世也是兄弟三人,咸章、咸英、咸圣(号冠三),后兄弟三人分别移居两地。其中,咸章、咸圣两支兄弟留居在茂李庄,后迁至章丘明水鹁鸽崖村,传至二十五世留在济南章丘的有六人,分别是:朝熙、俊熙、民熙、成熙、福熙、会熙;我的祖父李咸英,1942年“闯关东”,几经辗转后定居吉林省四平市,传至二十五世兄弟有三人,分别是:李忠西、李厚喜、李传喜。其中,李忠西、李厚喜留居四平市;李传喜,1965年初移居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参加“三线建设”,后辗转定居吉林市。传至二十六世有六人,分别是:李佰成、李柏春、李佰青、李佰君、李柏林、李柏和。其中,李佰成随父二十五世李忠西定居四平市,李佰青、李佰君2兄弟随父二十五世李厚喜定居四平市,李柏春、李柏林、李柏和3兄弟随父二十五世李传喜定居吉林市。

给您点赞
发表于 2023-12-2 17: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秀慧
发表于 2023-12-2 17: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chownly 发表于 2023-12-02 13:51
寻根问祖话家史之二——“茂李庄”族系传承
2020-07-06
阅读 2362
  据父亲回忆,祖父在世的时候曾提到:“我们家这支李姓是来自山西”。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可惜我们这支李氏古谱早已遗失,始祖的族系根脉已无从考证,好在我们有一支族亲恭李深(号净渊)为始祖,依然生活在祖地——山东章丘绣慧茂李庄。
  章丘有十一“李”,其中绣惠“茂李”乃名门望族。茂李庄历史悠久,村民多为李氏宗亲,庄内南北大街贯穿二里长,圩子墙壁垒森严,被周边群众誉为“大庄子人家”。
  据族谱记载,李姓始祖李深明封谏议大夫,原籍直隶冀州枣强县,元季至正元年迁居山左章邱县城东茂李庄。
  宋元之际,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洪水泛滥,城邑荒墟,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其中一脉流寓到中书省(黄河以北)枣强。元朝1276年至1367年间,各地农民起义频发,至元朝中期,主战场河北地区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夫役差徭,杳无声息,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后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元朝至正二年(1342),为谋生计,茂李庄李姓始祖李深(号净渊),由中书省枣强携四子迁至山东章丘县,先居于明水塘子崖,后迁东关外草市。山东章丘在元代比较富庶,在册人户已达22000人。先祖见此地“田野水陆宜粟麦桑麻蔬果,潴而为泽,鱼藕蒲苇,流而为川,水硙千余区”,便留了下来。当时,漯河流域水系丰盈,柳荫成行,可耕可渔,亦可磨粉制香,故称之为“磨柳庄”。据《漯河桥碑》记载:“清末,村人李善甲的孩子不慎被车撞死,李未追究竟放车夫自去,恰被私访的县官碰上,对李善甲颇为赞许,便说:李家为人宽厚善良,日后必定人丁兴旺,发达茂盛”。为了褒扬李家善举,便令将“磨柳庄”改名为“茂李庄”。从此,“李氏”在此世代繁衍,成一方望族。
  茂李庄历史悠久、宗祠古巷、古井古树众多,特别是村南的李氏宗祠,是章丘市唯一被列为济南市重点文物的祠堂建筑,更是李氏家族家大业大的最好的佐证。

▲山东绣惠茂李庄“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祠堂分过厅和后厅,前后两院。宗祠门悬“李氏先祠”匾额,前殿面阔5间,青砖黑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脊。殿前植有苍松翠柏,寓意“百世同堂”,两边各有拱门与后院相通,在东拱门上刻有"柱史遗迹","迪维前光",西拱门上刻有"世德作求"和"紫满函关",在拱门内有两棵垂槐,枝干盘屈,宛如虬龙,树下有一平铺的石板,石板上有一个小圆孔,别有一番风味。相传,当年朱元璋当长工放牛时,常躺在石板上休息,就顺手把牵牛绳系在石板的小圆孔上。后来,朱元璋真成了“天子”,人们便称这两棵垂槐为“卧龙槐”,称树下的石板为“卧龙榻”,并赋诗二首: “补天遗剩饱风尘,流落黉隈獭水滨。光武钓台休艳羡,牧人下榻有前因。”“弄笛归来戴月明,脱蓑偃息像天形。人龙飞舞石龙现,霖雨苍生颂太平。”

▲李氏宗祠拱门内的“卧龙槐”与“卧龙榻”
  祠堂后门可直通祖墓,李氏祖墓占地1.73万平方米,现有李氏一世祖李深、净渊公神道碑一座,墓碑立于清咸丰九年,高约2米,上书“黄清”,下书“明赠谏议大夫一世祖李深及大恭人一世祖奶程大恭人之墓”。墓的整体呈椭圆型,下为砖砌,上为土茔,高大肃穆,当地人恭称为程老爷墓。如今,每当祭祀日或大年来临,本村和附近的李姓后人都要到祠堂祭祖,购买贡品按人分摊,大年三十下午在祠堂放鞭炮,正月初一早晨来吃贡品,年年如此。 
  有专家推断“茂李庄”李氏与李聃(老子)为一脉,理由有二:一是东拱门上刻有"柱史遗迹"和"迪维前光"。“柱史”是"柱下史"的简称,一般指侍郎等朝官,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得名,因老子曾为周朝“柱下史”,所以这里“柱史”则是指老子。"柱史遗迹、迪维前光”,说得是:“老子的思想希望李氏后裔发扬光大”。二是西拱门上刻有"世德作求"和"紫满函关"。"紫满函关",即东来紫气满函关。传说,有一天,函关守官尹喜忽见有紫气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不久,果然见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正准备去流沙路经此关。老子在此小憩,并为尹喜作《道德经》五千言,从此德行天下。据此推断,“茂李庄”李氏与李聃(老子)为一脉,我认为有些牵强,也许是出于“老子”的名望。
  值得思考的是,理性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代的。我们李氏的族谱修撰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基本上都是私修,由于史料有限,难免道听途说,偏离正史。
  在山东,李氏和许多姓氏一样,都自称祖先是来自“河北省枣强”。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据史料考证,祖辈移民(1342年)前后,大规模移民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宋元年间(1194年至1213年);二是明朝大移民(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于晚于祖辈移民在此不必赘述。要了解宋元年间大移民,我们先要从“夺淮入海”说起.据《书经禹贡》记载:“九河既道”到齐桓公元年(前685年),“九河”已“塞其八流”,由于黄河水位暴涨,曾多次侵占淮河河道为入海口,使河南、安徽、江苏等淮河流域,成了黄河肆虐的“黄泛区”,史称“夺淮入海”,沿岸居民无奈选择逃荒移民。邳州(今江苏省徐州市境内),古称“洪水走廊”,金明昌五年(1194年)有住民13万户80余万人。《金史》记载:“贞祐初(1213年)邳州户27232,人口20余万”,这说明邳州自1213年至1194年近20年间,人员减少约10万余户 60余万人。另据《邳州志》记载: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决战于邳州泇口镇之后,到贞祐初年(1213年)七十余年邳州再无战争,除了黄河水灾也无其他自然灾害。由此可见,邳州人口锐减显然是黄泛后移民所致,主要集中在1194年至1213年间。邳州所辖区良璧(今邳州市岔河镇)古代曾是人口大镇。据《邳州志》记载:“梁王城北数十里为良璧,殆明以前一巨镇,岁人常巨万。”人口过万的良璧显然具备移民条件。据史料记载,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元朝设河北为“腹里”,由中书省(“都省”)直接管理,元明两朝根本不存在“河北省”,更没有“枣强县”。巧合的是,古时良璧北部古黄河两岸长有天然枣树林,当地人称之“枣墙”亦称“枣强”,至今仍留有遗迹可考,这也正契合了“河北枣强”一说。

▲山东“茂李”李氏族谱

▲山东“茂李”李氏族谱

▲山东“茂李”李氏族谱
  综上所述,我们祖辈是元朝至正二年(1342)移民,晚于宋元年间移民130余年,而早于明代移民近30年,这显然在时间上与宋元明年间两次大移民不符,移出地也不是如今的“河北省枣强县”。
  如族谱记载的时间准确,祖辈移民唯一的解释是:我们的祖先,曾居于黄河以北的良璧,并不是"官办"有组织的“移民实边”,而是黄河决口之后,西、南、东三面皆是洪水,只能选择向北逃难,然后渡过北清河(现黄河),逃往地势较高的山东省中北部,即所谓的“流民”,也未必会被纳入当地户籍,难怪有人在《地方县志》上,未能查到官方记载。
  “茂李”李氏向来注重后人教育。据考证,茂李庄内有一义学,始建于清代,是村民自愿捐款兴建的,校内立有“慷慨捐助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利在千秋”的碑额;教堂内写有:“念书好比种大秋,旱了涝了都得收;白天不怕人来借,晚上不怕贼来偷”的劝学的警句,也使李氏族人世代耕读,诗书传家,英才辈出。
  相传,茂李庄有一株独特之树,树叶与管帽上的玉牌相似,风水讲此家族必将世代为官。的确,李家自始祖开始,历代为官者甚多。李氏后人有策藉豋仕者,有黉宫入庠者,或监生贡生,或廪生庠生,皆名列史册,光宗耀祖,泽被后世。时至当代,更有县处级干部50多人,获高级职称和英模表彰者不计其数,李氏宗亲遍及域内6000多人,流寓外地4000多人,有人赞誉:“茂李”者,名至实归也。后来,有人竟恶意破坏李家风水,多次砍伐庄内古树,古树虽重生不死,但树叶却变成了铁锤状。至此,李家后人做官的渐少,反倒改行做铁匠的多了。
  据族谱记载,一世祖李深,明封谏议大夫,配妻程氏,明封恭人,带着四子从枣强一同迁出,四子分别是:文泰、武泰、龙泰和安泰。其中,文泰、武泰留在章丘,龙泰和安泰后来去了南京,所以南京也一个茂李庄。二世祖是李文泰,字均平,谏议大夫,配妻张氏,明封恭人。三世祖李亨鲁,字秉礼,配妻袁氏、胡氏,仍封恭人。秉礼公少年时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布衣交,幼读儒书,品端学粹。明太祖登基后,洪武二年,特授谏议大夫左正言,诰授谏议大夫,封赠二代。时近至尊,枢密军机,均得参赞。后殁于官,诏遗御前大臣抚归里,葬于祖茔西。



  自始祖迁至山东,传至当代已有二十余世。李氏宗祠现保存的《李氏族谱》续修于民国二十年,共八卷10册。起初,由于家族内辈分用字各支不一,为保主脉清晰可查,规范自二十二世至三十七世辈用字,依次为:庶、绩、咸、熙、百、善、延、庆、承、昭、绍、哲、世、泽、洪、盛。我们李氏一脉的天祖为二十一世祖李振泰,高祖为二十二世祖李庶刚,二十三世兄弟三人,分别是功绩、金绩、玉绩;二十三世祖李金绩是我们曾祖,以行医为生,宅宽院阔,丰衣足食。二十四世也是兄弟三人,咸章、咸英、咸圣(号冠三),后兄弟三人分别移居两地。其中,咸章、咸圣两支兄弟留居在茂李庄,后迁至章丘明水鹁鸽崖村,传至二十五世留在济南章丘的有六人,分别是:朝熙、俊熙、民熙、成熙、福熙、会熙;我的祖父李咸英,1942年“闯关东”,几经辗转后定居吉林省四平市,传至二十五世兄弟有三人,分别是:李忠西、李厚喜、李传喜。其中,李忠西、李厚喜留居四平市;李传喜,1965年初移居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参加“三线建设”,后辗转定居吉林市。传至二十六世有六人,分别是:李佰成、李柏春、李佰青、李佰君、李柏林、李柏和。其中,李佰成随父二十五世李忠西定居四平市,李佰青、李佰君2兄弟随父二十五世李厚喜定居四平市,李柏春、李柏林、李柏和3兄弟随父二十五世李传喜定居吉林市。

给您点赞
发表于 2023-12-2 17: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罂-粟 发表于 2023-12-02 15:15
茂李好多姓李的……

99/100全是,
发表于 2023-12-2 17: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服务时间:9:00-17:00

帮助中心|免责声明|隐私政策|用户协议|举报投诉|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移动客户端|电子执照|论坛微信|删帖申请|章丘人论坛 ( 豫ICP备17038206号-2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们一直在努力 zq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